心源性哮喘是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引起的发作性气喘,病理基础是左心室功能不全致肺淤血、肺水肿。病因包括基础心脏疾病相关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及其他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管理基础疾病及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诱因等,其对早期诊治和预防意义重大,临床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防治。
一、病因
1.基础心脏疾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从而增加心源性哮喘的发病风险。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导致心肌重构,影响心脏功能。
性别因素:在某些心脏疾病的发病上,男性和女性有一定差异。男性在中年后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这些基础疾病都可能引发心源性哮喘。比如,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易患冠心病进而诱发心源性哮喘。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生活方式是心源性哮喘的重要诱因。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逐渐发生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高血脂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肌供血;高血糖会损害心血管系统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生概率。例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进而增加心源性哮喘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左心室射血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心源性哮喘。比如,曾经发生过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梗死区域的心肌无法正常收缩,影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而引发肺淤血和心源性哮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患者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可达到30-50次/分钟以上。患者被迫采取端坐位,以缓解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端坐位时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肺淤血的程度。例如,患者夜间睡眠中可能会因呼吸困难而突然憋醒,需要坐起,呼吸急促,伴有喘息。
咳嗽、咳痰:咳嗽多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淤血导致肺泡和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同时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与气道分泌物混合形成粉红色泡沫痰。比如,患者咳出的痰液呈粉红色,质地较稀薄,带有泡沫。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等症状。由于呼吸困难和缺氧,患者会表现出烦躁不安,面色因缺氧而灰白,口唇出现发绀,为了缓解呼吸困难和增加氧供,患者会大量出汗。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心脏病史,包括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病史,以及这些疾病的治疗情况。了解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如发作的诱因、发作时的症状表现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劳累、感染等情况下诱发呼吸困难发作,发作时的具体症状持续时间等。
2.体格检查
肺部体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湿啰音是由于肺淤血导致肺泡内有渗出液,气体通过渗出液时产生的声音;哮鸣音则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或狭窄引起。例如,听诊时可听到双肺满布湿啰音,伴有呼气相哮鸣音。
心脏体征:心脏听诊可发现心率加快,可出现奔马律,这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壁顺应性下降,在心室舒张早期血液快速充盈时产生振动所致。例如,可听到舒张早期奔马律,心率可能超过100次/分钟。
3.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的表现,如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门阴影增大,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的典型表现,如KerleyB线等。KerleyB线是由于肺小叶间隔水肿增厚形成的,表现为肋膈角处的短线状阴影。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异常改变,有助于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ST-T改变,心肌梗死患者会有特征性的ST段抬高、病理性Q波等改变。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正常LVEF应大于50%,心源性哮喘患者LVEF往往低于50%,同时可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体位调整:让患者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例如,将床头抬高,使患者处于半卧位或端坐位,同时将下肢下垂,可有效缓解肺淤血。
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钟,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2.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例如,呋塞米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降低心脏的容量负荷。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硝酸甘油通过扩张静脉和小动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左心室充盈压,从而缓解肺淤血。
正性肌力药物:对于心功能明显减退的患者,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等,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但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
五、预防措施
1.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冠心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脂、血糖,遵循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方案,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降低心源性哮喘的发病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合理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高糖饮食。例如,少吃腌制食品、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感染等诱因。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负担,情绪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荷,感染可诱发心脏炎症反应,影响心脏功能。例如,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和情绪过度波动。
心源性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预防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心源性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