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眼外肌疾病,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发病与神经支配、屈光不正、脑部病变等有关,有视觉功能和外观等危害,通过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等检查诊断,可非手术(屈光矫正、弱视治疗、正位视训练)和手术治疗,儿童斜视要早查早治,成人斜视病因复杂,治疗重改善外观和缓解症状。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眼外肌的协调运动依赖于神经支配的平衡。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神经纤维等任何部位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斜视。例如,某些先天性因素可能使控制眼外肌的神经发育异常,使得两眼不能正常对准目标。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存在屈光不正,如高度远视,为了看清物体,双眼会过度使用调节,进而引起内斜视;而高度近视可能导致外斜视的发生。另外,脑部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影响了眼球运动相关神经的传导,也会引发斜视。
斜视的分类及表现
共同性内斜视
婴儿型内斜视:多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可能与先天眼外肌发育异常、调节与集合功能失调等有关。患儿表现为双眼经常向内偏斜。
调节性内斜视: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常见于远视眼患儿。由于远视眼患者看近物时需要更多的调节,过度的调节会伴随过度的集合,从而导致内斜视。患者看近时斜视度数明显增加,看远时可能正常或斜视度数较小,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斜视可得到改善。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较为常见,发病年龄不一,多在儿童时期发病。患者可表现为有时双眼能正常对准,有时出现外斜视,尤其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视力下降时容易出现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双眼始终处于外斜状态,可能由间歇性外斜视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发展而来,也可能是先天因素导致,患者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外观上双眼位置偏外。
麻痹性斜视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等引起,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发病,可表现为某一眼外肌麻痹,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出现复视、代偿头位等表现,患儿会通过倾斜头部、转动身体等方式来克服复视带来的不适。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眼眶外伤、炎症等。患者突然出现眼球运动障碍,伴有复视、头晕等症状,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会出现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等表现。
斜视的危害
视觉功能方面
立体视觉受损:正常的立体视觉对于判断物体的距离、深度等至关重要。斜视患者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大脑很难融合两眼看到的图像,从而导致立体视觉下降甚至丧失,这会影响患者从事需要精确立体视觉的职业,如驾驶、机械操作等。对于儿童来说,立体视觉的发育关键期是在婴幼儿至学龄前,如果斜视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导致终身立体盲。
单眼视力减退:斜视患者常常用一只眼注视目标,而另一只眼的视力得不到正常的使用,长期如此会导致废用性弱视,即该眼的视力逐渐下降,即使佩戴眼镜也难以矫正到正常水平。
外观方面
影响容貌美观:斜视会使患者双眼位置异常,外观上看起来两眼不对称,影响面部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因为外观问题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
斜视的诊断
视力检查
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进行准确的视力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等,以了解屈光状态,因为很多斜视与屈光不正相关。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弱视等情况,例如儿童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需要进一步排查斜视等原因。
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是一种简单的初步检查方法,让患者注视正前方的光源,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如果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则眼位正常;如果反光点偏离中央,说明存在斜视。
遮盖-去遮盖试验:用于判断斜视是恒定性还是间歇性以及斜视的类型。遮盖注视眼,观察非遮盖眼的运动情况,如果非遮盖眼从偏斜位恢复到正位,说明是隐性斜视;如果非遮盖眼保持偏斜位,则为显性斜视。去遮盖后,再观察注视眼的运动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共同性斜视还是麻痹性斜视等。
三棱镜检查:可以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让患者注视不同距离的目标,用三棱镜来矫正斜视眼的偏斜,从而准确得出斜视的度数。
眼球运动检查
通过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检查眼外肌的运动情况。如果某一眼外肌运动受限,提示可能存在麻痹性斜视,需要进一步查找导致眼外肌运动受限的原因,如神经病变等。
斜视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例如,远视眼患者需要佩戴足度的矫正眼镜,以矫正屈光不正,从而减轻或消除内斜视。对于伴有屈光不正的其他类型斜视患者,佩戴合适的眼镜也有助于改善眼位,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弱视治疗:如果斜视患者伴有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对于单眼弱视患者,通常采用遮盖健眼的方法,强迫弱视眼注视,从而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弱视训练仪等进行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促进弱视眼视力的恢复。
正位视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如使用同视机等仪器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正位视训练可以增强双眼的融合能力和眼外肌的协调运动能力,对于一些轻度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原理: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或附着点的位置,来矫正眼位。例如,对于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以缩短内直肌或加强外直肌;对于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可以缩短外直肌或加强内直肌。对于麻痹性斜视患者,需要根据麻痹的肌肉情况,通过手术来调整眼外肌的力量平衡。
手术时机:一般来说,对于儿童斜视,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在佩戴矫正眼镜3-6个月后,如果眼位仍不能矫正,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非调节性斜视,如共同性斜视和部分麻痹性斜视,通常建议在2-6岁之间进行手术,因为这个时期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及时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对于成人斜视,手术主要是为了改善外观和缓解复视等症状。
不同人群斜视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斜视
儿童斜视的特点:儿童斜视的发病原因与儿童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婴幼儿时期,眼部的神经、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出现斜视。而且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眼部不适,家长需要多观察儿童的眼部表现,如是否有眼位偏斜、视物时是否有异常头位等。
注意事项:家长要重视儿童的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在儿童3岁左右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如果发现儿童有斜视迹象,应尽早带孩子到眼科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佩戴眼镜、进行弱视训练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避免儿童因为外观问题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
成人斜视
成人斜视的特点:成人斜视的原因相对复杂,可能由儿童时期斜视未得到及时治疗发展而来,也可能是由于眼部外伤、脑部病变等后天因素引起。成人斜视除了外观问题外,还可能伴有复视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注意事项:成人患者在就诊时要详细告知医生病史,包括眼部疾病史、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等。在治疗方面,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成人的视觉发育已经成熟,手术主要是改善外观和缓解复视等症状,术后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眼部护理和康复训练。同时,成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