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出现的不同程度葡萄糖耐量异常,受胎盘激素影响、存在胰岛素抵抗等,有年龄、体重等高危因素,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通过75gOGTT诊断,对孕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需通过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产前检查等管理监测。
发病机制
胎盘激素的影响: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激素具有抗胰岛素的作用,会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般正常孕妇的身体会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来维持血糖平衡,但对于一些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孕妇,就容易出现血糖升高,引发妊娠糖尿病。例如,胎盘生乳素在妊娠中期开始增加,随着妊娠进展而升高,直至分娩,它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胰岛素抵抗: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降低。此时,胰腺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如果胰腺β细胞不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就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引发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32-34周时,胰岛素抵抗达到高峰。
高危因素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孕妇(如超过35岁)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会逐渐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也可能出现一些变化,使得血糖调节能力降低。
体重因素:孕前体重过重(体重指数BMI≥24)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过重的体重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血糖的代谢。例如,BMI≥24的孕妇,妊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比BMI正常的孕妇高很多。
家族遗传因素:如果孕妇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她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会高于家族中无糖尿病患者的孕妇。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有关。比如,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其基因可能携带了一些容易引发血糖调节异常的遗传信息。
既往妊娠史:既往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因为曾经经历过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其身体的血糖调节机制可能已经受到过一定影响,再次妊娠时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
临床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孕妇可能会出现口渴明显,饮水量增加,同时食欲亢进,食量比平时增多,但体重却可能不增反降或者增长不明显,还会出现尿频的症状。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后,尿糖排出增多,带走了大量水分,从而引起口渴、多饮,同时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导致能量缺乏,引起多食,而水分丢失过多又会导致多尿。
皮肤瘙痒:血糖升高会使皮肤含糖量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较为常见。因为女性的外阴部位比较潮湿,高血糖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
容易发生感染:妊娠糖尿病孕妇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等。例如,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霉菌性阴道炎则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且呈豆腐渣样等。
诊断标准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首先禁食8-14小时,然后抽取空腹血糖,之后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分别抽取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例如,某孕妇空腹血糖5.0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5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0mmol/L,那么该孕妇服糖后1小时血糖达到了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
孕期并发症风险增加: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期更容易发生高血压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其发生率比正常孕妇高。同时,发生感染的机会也增多,如前面提到的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等,而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另外,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5-10年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可达30%-60%。
难产、产伤风险增加: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胎儿过大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会导致孕妇在分娩时出现难产的风险增加,如产程延长、肩难产等。肩难产可能会引起胎儿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等产伤。
对胎儿的影响
巨大儿:高血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导致胎儿过度生长,成为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巨大儿不仅增加了难产、产伤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
胎儿生长受限:少数妊娠糖尿病孕妇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胎盘功能不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胎儿生长受限会影响胎儿的预后,出生后的新生儿可能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胎儿畸形:妊娠早期高血糖可能会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等。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会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过程,影响胚胎的分化和器官形成。
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的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刺激了胰岛β细胞增生,出生后母体血糖供应突然中断,而新生儿自身胰岛素分泌仍较多,容易发生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等。
管理与监测
饮食管理:妊娠糖尿病孕妇需要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孕妇的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一般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蛋白质占15%-20%,可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25%-30%,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同时要少食多餐,每天可分为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例如,早餐可以吃全麦面包、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餐搭配杂粮饭、瘦肉和蔬菜,加餐可以选择低糖水果如蓝莓、草莓等。
运动管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孕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每次运动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孕妇感觉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空腹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胎儿缺氧等问题,空腹运动容易引起孕妇低血糖。
血糖监测: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一般建议每天监测空腹血糖1次,餐后2小时血糖2-3次。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胰岛素等药物来控制血糖,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产前检查:妊娠糖尿病孕妇需要加强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通过B超等检查来监测胎儿的双顶径、腹围、股骨长等指标,了解胎儿的大小和发育情况。同时,要监测羊水情况等,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例如,定期进行B超检查,观察胎儿的结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畸形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