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与脑梗死在定义、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起病急缓、病因来源、症状表现、影像及治疗预防等各有不同,且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体现各异,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二者很重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栓塞
定义: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的栓子,如心源性栓子(常见于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容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非心源性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动脉,阻塞血管导致脑缺血。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房内形成的血栓,在心脏收缩时脱落,随血液流到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
脑梗死
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多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后,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此外,血液成分的改变(如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等)也可能参与其中。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起脑梗死。
二、病因差异
脑栓塞
心源性病因:占脑栓塞的60%-75%,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等。以心房颤动为例,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比无心房颤动者高5-7倍,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会导致脑栓塞。
非心源性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等)、空气栓塞(如潜水员病、人工气胸等)、癌栓(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寄生虫卵栓等。例如,长骨骨折患者,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子,随血液到达脑部血管,引起脑栓塞。
来源不明:约30%的脑栓塞不能明确栓子来源。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代谢紊乱,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其他病因:脑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脑动脉炎、感染性脑动脉炎等)、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血管畸形等。例如,脑动脉炎患者,炎症会破坏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脑梗死。
三、临床表现差异
脑栓塞
一般特点:起病急骤,是所有脑卒中中发病最快的,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症状轻重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的范围。例如,小血管栓塞可能仅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大血管栓塞则可迅速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不同部位栓塞的表现:如果是大脑中动脉栓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如果是椎-基底动脉栓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甚至死亡。
脑梗死
一般特点: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有关。
不同部位梗死的表现:大脑半球梗死,如梗死发生在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可出现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梗死发生在非优势半球,可出现空间定向障碍等。小脑梗死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
四、影像学表现差异
脑栓塞
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但对于较小的栓塞灶或发病早期,可能显示不明显。在发病后数小时内,部分患者头颅CT可无明显异常。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在早期,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缺血病灶。对于脑栓塞,MRI可发现脑内多发病灶,因为栓子可能多次栓塞不同的血管。
脑梗死
头颅CT:早期(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但对于脑干等后颅窝部位的梗死,CT检查易受颅骨伪影影响,显示不清。
头颅MRI:能清晰显示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可更早发现缺血区域,对于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差异
脑栓塞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等。同时,要积极寻找栓子来源并进行相应治疗,如对于心源性脑栓塞,若考虑心房颤动相关,可根据情况选择抗凝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抗凝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发病6小时内,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由于脑栓塞的栓子来源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溶栓治疗的适应证相对较严格。
二级预防:针对栓子来源进行预防,如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栓塞,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对于非心源性脑栓塞,需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等。
脑梗死
急性期治疗:包括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的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治疗、减轻脑水肿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减压手术。
二级预防:主要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长期预防复发,对于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
六、预后差异
脑栓塞
预后与栓子的性质、大小、数量,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如果栓子较小,治疗及时,患者可能恢复较好;如果栓子较大、数量多,或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风险较高,如果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再次发生脑栓塞的概率较大。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如果未规律抗凝治疗,1年内脑栓塞复发率可高达12%-15%。
脑梗死
预后与梗死的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脑梗死,治疗及时,患者恢复较好,可能仅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如果危险因素控制不佳,复发风险也较高,再次发生脑梗死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例如,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脑梗死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血压控制良好者高很多。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栓塞和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无论是脑栓塞还是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都较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治疗的风险和收益;对于女性患者,在考虑抗凝治疗等时要考虑到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情况对治疗的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降低脑栓塞和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都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这两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