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性焦虑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有多种躯体症状表现,涉及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发病机制与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失衡、HPA轴功能异常)和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人格因素)相关;其与年龄(儿童青少年症状不典型、中老年易合并其他疾病)、性别(女性比例高、男性躯体症状有特点)、生活方式(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易发病)、病史(有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病史者风险高)有关系。
一、常见躯体症状表现
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肌肉紧张:患者常常会感觉全身肌肉紧绷,尤其是头颈部、肩部等部位的肌肉。例如,很多躯体性焦虑症患者会主诉颈部发紧、肩部僵硬,这是因为焦虑情绪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从神经生理机制来讲,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得肌肉的肌电活动增加,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可能会引发疼痛,如头痛,表现为双侧头部的紧箍样疼痛等。
震颤: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的细微震颤,比如双手平举时能观察到轻微的抖动。这是由于焦虑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变,影响了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导致肌肉出现不自主的颤动。
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研究表明,焦虑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会刺激心脏的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引起心悸症状。例如,有躯体性焦虑症的患者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可能会发现心率比正常人群在焦虑状态下偏高。
胸痛:表现为胸部的闷痛、刺痛等。这是因为焦虑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虽然一般不会像冠心病那样严重,但在焦虑状态下也会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表现),或者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胸部肌肉紧张导致胸痛。
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困难:患者会感觉呼吸急促、气短,严重时可能会有窒息感。焦虑时过度通气是常见的现象,过度通气会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进而出现一系列呼吸相关的不适症状。比如患者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频率,使得空气进出肺脏的量过多,打破了正常的气体交换平衡。
过度换气:除了呼吸困难,还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增加等。这是身体对焦虑情绪的一种生理反应,通过加快呼吸来试图调节体内的气体平衡,但实际上这种调节在焦虑状态下往往是失衡的。
消化系统症状
口干:由于焦虑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了唾液腺的分泌,导致口干症状。患者会感觉口腔内干燥,需要频繁饮水来缓解。
胃肠不适:常见的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焦虑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比如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道的蠕动可能会减慢,导致便秘;而副交感神经相对受到抑制,又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等症状。例如,一些躯体性焦虑症患者在焦虑情绪明显时,会出现腹痛伴随腹泻的情况,而在情绪缓解后症状会有所减轻。
泌尿系统症状
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增加。这是因为焦虑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了膀胱的功能,使得膀胱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失调,从而出现尿频症状。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躯体性焦虑症患者中,可能存在5-羟色胺能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功能失调。例如,5-羟色胺水平降低可能与焦虑的发生及躯体症状的产生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调节5-羟色胺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躯体性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异常:焦虑状态下HPA轴被激活,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多。长期的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如影响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进而引发躯体性焦虑症相关的躯体症状。例如,皮质醇升高可能会导致肌肉紧张、代谢紊乱等,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躯体不适。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长期的生活压力事件,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等,可能是引发躯体性焦虑症的诱因。例如,一个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面临着频繁的工作任务、业绩考核等压力,更容易出现躯体性焦虑症的症状。因为持续的心理应激会使得个体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进而导致躯体出现一系列的反应。
人格因素:某些人格特质也与躯体性焦虑症的发生相关。比如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对情绪的感受性较强,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情绪,并且更倾向于将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类人往往情绪稳定性较差,面对生活中的微小挫折都可能过度反应,从而引发躯体性焦虑症。
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关系
年龄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出现躯体性焦虑症时,躯体症状可能不太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可能表现为头痛、腹痛等,而不是像成人那样容易识别出肌肉紧张、心悸等典型症状。这是因为儿童青少年的表述能力和对自身躯体感受的认知有限,而且他们的躯体症状可能与生长发育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混淆。同时,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但如果存在学业压力等情况,也可能引发躯体性焦虑症。比如学业竞争激烈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进而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
中老年:中老年人群出现躯体性焦虑症时,躯体症状可能会更加复杂,因为他们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例如,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出现躯体性焦虑症时,心悸、胸痛等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原有疾病的发作,而延误对躯体性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焦虑情绪对躯体的影响可能会通过更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表现出来。
性别
女性:女性患躯体性焦虑症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影响情绪和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增加躯体性焦虑症的发病风险。例如,孕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变化,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并进而表现出躯体方面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可能与焦虑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肢体不适等。
男性:男性患躯体性焦虑症时,躯体症状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与肌肉骨骼、心血管等系统相关的症状。而且男性在面对焦虑时,可能更倾向于以躯体症状来表达,而不是像女性那样容易通过情绪宣泄等方式来缓解。例如,男性躯体性焦虑症患者可能更常主诉肩颈疼痛、胸痛等,而较少像女性那样主动提及情绪方面的问题。
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耐力较差,更容易出现肌肉紧张等躯体性焦虑症的症状。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和改善躯体的紧张状态。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往往肩颈部肌肉紧张,容易出现头痛、颈部僵硬等躯体性焦虑症相关症状。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或者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增加躯体性焦虑症的发病几率。例如,过度饮酒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而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干扰正常的情绪调节,从而引发躯体性焦虑症相关的躯体症状。
病史
有精神疾病病史:如果个体既往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如抑郁症等,那么患躯体性焦虑症的风险会增加。因为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病性,抑郁和焦虑常常相伴出现,而且它们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既往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可能会出现躯体性焦虑症的症状,这是因为其神经递质系统等仍然处于紊乱状态,容易再次引发躯体方面的焦虑表现。
有躯体疾病病史:本身患有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身体处于不适状态,心理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躯体性焦虑症。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并且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长期的疾病折磨会导致患者焦虑情绪增加,进而表现出躯体性焦虑症的症状,如心慌、手抖等与焦虑相关的躯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