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退变、损伤、妊娠、遗传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等引起的综合征,有腰痛等临床表现,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非手术有卧床、牵引等治疗,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等情况,康复期需注意保暖、避免久坐久站并锻炼腰背肌,孕妇需谨慎选治疗方式,老年人手术风险高康复要循序渐进。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引起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
二、病因
1.椎间盘退变:是发病的基本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含水量减少,纤维环和髓核韧性降低,易发生退变。
2.损伤:积累伤是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如长期弯腰、扭转等动作可引起椎间盘损伤。
3.妊娠:孕期女性腰部负荷增加,且激素变化使韧带松弛,增加椎间盘突出风险。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椎间盘突出的易感性。
三、病理分型
1.膨出型: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2.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表面不平或呈菜花状。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髓核脱入椎管内,游离于椎管内。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前者是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性或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后者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
四、临床表现
1.腰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数患者先有腰痛,后出现坐骨神经痛。
2.坐骨神经痛:多为单侧,表现为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疼痛加重。
3.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
五、检查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可显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
CT:能较好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及脊髓、神经等结构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检查方法。
六、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详细询问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病史,结合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阳性体征,再辅以影像学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即可确诊。
七、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周后戴腰围逐步起床活动。
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
推拿按摩:对合适的患者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但应注意操作规范。
糖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可减轻神经根炎症和水肿。
2.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等情况,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八、康复护理
1.急性期护理:严格卧床休息,保持正确体位,避免腰部受力。
2.康复期护理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姿势。
进行适当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或治疗手段,注意休息,减少腰部负荷。
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术后康复需更注重循序渐进,密切观察恢复情况,防范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