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疱疹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儿童易感染,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护理有一般及特殊人群护理原则,还可通过个人卫生、环境消毒、增强免疫力等预防。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感染者亲吻等,病毒在宿主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导致疱疹形成。柯萨奇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消化道繁殖,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上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疱疹。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感染上呼吸道疱疹相关病毒。例如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弱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儿童之间密切接触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疱疹。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勤洗手等,也会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疱疹性龈口炎患者口腔内可见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黏膜充血红肿,患儿常因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一般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热多为急性起病,热程约1-4天;疱疹性龈口炎的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及咽喉部表现,如是否有疱疹、溃疡等典型症状,结合发热等全身表现,初步判断是否为上呼吸道感染疱疹。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取疱疹液、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等相关病毒可明确诊断,但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柯萨奇病毒抗体等,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
治疗与护理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儿童应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防刺激皮肤。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口腔及咽喉部的不适。
特殊人群护理: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护理时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口腔疱疹情况。对于因口腔疼痛拒食的儿童,可适当给予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成人患者:成人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定期复诊。在与他人接触时要注意防护,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如亲吻、共用餐具等。
环境消毒:定期对居住环境、公共场所等进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喷洒空气等方式,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成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或使用免疫增强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