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起源口腔黏膜鳞状上皮细胞常见类型有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好发舌等部位呈溃疡型或外生型肿块等腺源性上皮癌少见好发小唾液腺表现多样发病因素含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咀嚼槟榔)和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病毒感染)临床表现有局部溃疡肿块、出血疼痛、功能障碍及全身晚期消耗症状诊断方法有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病理活检治疗原则为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涵盖唇癌、牙龈癌、舌癌、口底癌等多种类型,其细胞起源于口腔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呈现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和转移潜能。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1.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口腔癌的90%以上,好发于舌、颊黏膜、牙龈等部位,常表现为溃疡型或外生型肿块,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状。
2.腺源性上皮癌:相对少见,包括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好发于小唾液腺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可呈肿块或结节状。
三、发病相关因素
1.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与酗酒:长期吸烟会使口腔黏膜受到烟草中致癌物质的刺激,酗酒会破坏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两者均显著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吸烟人群患口腔癌的几率较非吸烟人群高出数倍。
咀嚼槟榔:槟榔中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长期咀嚼槟榔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进而恶变为口腔癌,在槟榔流行地区口腔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2.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下,唇部皮肤的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增加,尤其是浅色皮肤人群更易受影响。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部分口腔癌的发生相关,如口咽部位的某些鳞状细胞癌可能与HPV16等亚型感染有关。
四、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溃疡与肿块:口腔内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或可触及质地坚硬的肿块,边界不清,可伴有疼痛。
出血与疼痛:肿瘤表面破溃时易引起出血,若侵犯神经可导致局部疼痛,甚至放射至耳部等部位。
功能障碍:累及舌部时可出现吞咽困难、语言不清;累及咀嚼肌时可导致张口受限等。
2.全身表现: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乏力、发热等全身消耗症状。
五、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检查口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CT/MRI: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如骨骼、神经等)的关系,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
PET-CT:可全身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及转移情况。
3.病理活检: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
六、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手术治疗:是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切除肿瘤病灶,根据病情选择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
放射治疗:包括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及单纯放疗,用于杀灭肿瘤细胞或辅助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选择对机体耐受相对较好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长期吸烟饮酒者:劝导其严格戒烟限酒,改善口腔局部微环境,降低肿瘤复发及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风险。
有槟榔咀嚼史者:应强烈建议戒除槟榔,阻断致癌因素的持续作用,定期进行口腔健康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