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不同部位表现各异,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靠病史、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化疗等,预后与分期、部位、治疗等有关,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女性妇科鳞癌要重视筛查。
发病部位与病理特征
皮肤鳞状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暴露部位,早期常表现为红斑状丘疹,逐渐发展为疣状损害,质地坚硬,表面可有鳞屑,随后可破溃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底部高低不平,易出血。其病理特征是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可见角化珠或细胞间桥。
口腔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舌、牙龈、颊黏膜等部位,患者常表现为口腔溃疡、肿块、疼痛、出血等症状,肿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影响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病理上可见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
食管鳞状细胞癌:与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呈鳞状上皮样排列。
发病原因
紫外线照射:长期日光暴露是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紫外线可损伤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变。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未采取有效防晒措施的人群,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化学致癌物质:某些化学物质如砷、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可诱发鳞状细胞癌。长期接触砷剂的工人,皮肤或肺部发生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增加;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可导致呼吸道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某些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如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慢性炎症刺激:慢性溃疡、慢性窦道、慢性烧伤瘢痕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引起鳞状上皮增生,进而发生癌变。例如,慢性骨髓炎窦道周围的皮肤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不同部位的鳞状细胞癌表现各异,但一般都有局部肿块、溃疡形成、出血、疼痛等表现。皮肤鳞状细胞癌可出现溃疡经久不愈;口腔鳞状细胞癌可导致口腔功能障碍;食管鳞状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等。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等。病理活检是确诊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明确诊断。此外,还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等情况,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与预后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早期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对于不能手术或晚期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例如,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而晚期或发生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鳞状细胞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部位、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例如,皮肤鳞状细胞癌Ⅰ期患者经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30%。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身体状况的评估和支持治疗;儿童患鳞状细胞癌较为罕见,一旦发生需要更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在妇科鳞状细胞癌如宫颈癌的防治中,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