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有特定皮疹及口腔症状等表现,靠流行病学等诊断、对症支持治疗和注意卫生等预防;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溃疡性损伤病症,病因复杂,局部有溃疡及疼痛等表现,主要靠口腔局部检查诊断、局部治疗及保持口腔清洁等预防,二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一、定义与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肠道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精神压力、营养缺乏(如缺乏铁、锌、维生素B12、叶酸等)、局部创伤等因素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手足口病:
皮疹表现: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的皮疹通常不痒、不痛,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好发于手指、手背、足底、足跟、膝盖等部位,也可出现在臀部。
口腔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疼痛明显,患儿常表现出拒食、流涎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年龄因素影响: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肠道病毒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关注。
口腔溃疡:
局部表现:口腔黏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溃疡有明显的疼痛感,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酸、咸、辣等)时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除非是由严重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不同年龄段的口腔溃疡表现差异主要在于儿童可能因疼痛影响进食,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关注营养摄入情况。
三、诊断方法
手足口病: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询问患儿的接触史、发病经过等,结合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的典型皮疹表现进行初步诊断,然后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肠道病毒的类型。
口腔溃疡:主要通过口腔局部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查看口腔黏膜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同时会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营养缺乏、局部创伤等因素,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除非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口腔溃疡,才会进一步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等。
四、治疗与预防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口腔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等缓解症状。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等。
口腔溃疡:以局部治疗为主,目的是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对于因营养缺乏引起的口腔溃疡,要适当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口腔黏膜受到创伤。
总之,手足口病和口腔溃疡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区分,以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