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宝宝存在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如大运动发育迟于正常儿童、有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和降低;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智力、语言等方面异常,如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还可能有癫痫发作、视觉听觉障碍等伴随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早期就医及干预,护理时遵循原则并关注其心理健康。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角弓反张,即宝宝仰卧位时头向后仰,背肌强硬,身体成弓形;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者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无力。例如,脑瘫宝宝的四肢可能呈现出异常的屈曲或伸展姿势,难以保持正常的身体姿态。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可累及四肢、颈部等部位。比如在给脑瘫宝宝活动肢体时,能明显感觉到肌肉的紧张度比正常宝宝高,像上肢可能表现为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失衡,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活动范围增大。脑瘫宝宝可能出现四肢下垂,关节活动度增大,像髋关节外展角度增大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紧张度。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会逐渐消失。但脑瘫宝宝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甚至还可能出现异常的握持反射表现,如握持力量过大或过小等。这是因为脑部的病变干扰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原始反射不能按正常规律消退。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正常儿童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相应的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平衡反应来维持身体平衡。而脑瘫宝宝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比如让脑瘫宝宝处于倾斜状态时,不能很好地做出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的动作。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的功能。
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异常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宝宝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一些脑瘫宝宝可能在认知、理解、学习等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水平。这是因为脑部的损伤累及了负责智力发育的脑区,影响了大脑的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
语言障碍:不少脑瘫宝宝伴有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例如,正常宝宝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的词语,而脑瘫宝宝可能到2-3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说话,或者说话内容简单,难以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功能,导致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出现障碍。
其他伴随症状
癫痫发作:部分脑瘫宝宝会合并癫痫,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脑部病变使得神经元的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视觉、听觉障碍:有些脑瘫宝宝可能存在视觉障碍,如视力低下、斜视等;也可能伴有听觉障碍,如听力减退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可能同时影响了视觉和听觉相关的脑区或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视觉和听觉功能受到损害。
对于脑瘫宝宝,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脑瘫宝宝的预后非常重要。同时,在护理脑瘫宝宝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照顾,比如在帮助宝宝进行肢体活动时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等。并且要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宝宝尽可能地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