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呼吸衰竭即Ⅱ型呼吸衰竭,定义为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时PaO<60mmHg且PaCO>50mmHg,发病机制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表现;诊断靠血气分析、肺功能、影像学检查;治疗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治疗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的呼吸功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儿童的呼吸肌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呼吸肌功能减退、胸廓顺应性降低等,都可能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增加发生Ⅱ型呼吸衰竭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常存在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更易出现通气功能障碍导致Ⅱ型呼吸衰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等,影响气道通畅性,进而影响肺通气。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气道也容易受到损伤,增加呼吸衰竭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的患者,其气道存在慢性炎症、气流受限等病理改变,肺的通气功能本来就较差,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受到感染等诱因影响时,很容易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另外,患有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因肺通气功能障碍引发Ⅱ型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患者会出现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早期可能呼吸急促,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呼吸浅慢、潮式呼吸等。同时,还可能有呼吸困难的表现,严重时患者会感觉吸气、呼气都很费力。
其他系统表现:缺氧可导致多个系统受累,如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烦躁不安、昏迷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消化系统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泌尿系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等。
诊断方法
血气分析:是诊断Ⅱ型呼吸衰竭的金标准,通过血气分析测定PaO和PaCO等指标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的通气功能,对于明确是否存在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指标来判断气道阻塞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肺部是否存在基础病变,如COPD患者可能有肺纹理增粗、紊乱等表现,肺部感染患者可能有肺部浸润影等。
治疗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以通过翻身、拍背、使用祛痰药物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对于严重气道阻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来保持气道通畅。
氧疗:给予低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因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存在CO潴留,高浓度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CO潴留。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COPD急性加重导致的Ⅱ型呼吸衰竭,需要积极控制感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通气。如果是肺部感染引起,需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时,氧疗需要更加谨慎,要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流量,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要注意儿童的气道特点,避免使用过于黏稠的祛痰药物导致气道堵塞加重,吸痰等操作要轻柔规范。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氧疗时要密切监测PaCO的变化,防止因氧疗不当导致CO潴留进一步加重。同时,老年患者的循环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