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抽取包括准备工作(评估患者、准备物品)、操作步骤(体位选择、穿刺点选择、消毒局麻、穿刺操作)、抽取后注意事项(观察患者、护理穿刺部位)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老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各有不同要求)。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其耐受能力。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若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抽取胸腔积液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影像学检查:通过胸部X线、CT等检查明确胸腔积液的量、位置等情况,以确定穿刺点等。例如,超声检查可以更精准地定位胸腔积液的具体部位,帮助选择合适的穿刺进针点。
2.物品准备:准备好胸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局麻药(如2%利多卡因)、注射器、消毒用品(碘伏等)、闭式引流装置(如需留置引流管时)等。
胸腔积液抽取的操作步骤
1.体位选择
患者多采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不能坐位的患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这样的体位有利于暴露胸腔积液,方便穿刺操作。
2.穿刺点选择
一般选择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通常为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有时也可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要避免在肋软骨下缘穿刺,因为肋间神经血管走行于肋沟内,应在肋间隙中部进针。
3.消毒与局麻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范围要足够,一般直径不小于5cm。然后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先注射皮丘,再逐层浸润至胸膜壁层。
4.穿刺操作
用胸腔穿刺针进行穿刺,当针进入胸腔后,可有突破感,然后接上注射器抽取胸腔积液。首次抽取胸腔积液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宜超过1000ml。如果需要留置引流管,在抽取适量积液后,将引流管置入胸腔内,固定好。
抽取后注意事项
1.患者观察
抽取完胸腔积液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咳嗽、胸闷等不适症状。对于老年患者和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更要加强观察,因为胸腔积液快速抽取后可能会引起纵隔摆动等情况。
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等。
2.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定期更换敷料,如果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渗液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胸腔积液抽取时,要更加谨慎。首先在体位选择上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合理安排。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躁动。由于儿童的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穿刺点选择要更加精准,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同时,抽取积液量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病情等综合判断,一般抽取量要比成人少,且要密切观察儿童抽取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胸腔内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在抽取胸腔积液前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储备功能。抽取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抽取后要加强呼吸监护,鼓励老年患者深呼吸,促进肺复张,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穿刺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这类患者抽取胸腔积液时,要更加注意出血风险。在操作前要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情况,操作过程中要精准操作,尽量减少穿刺损伤血管的可能。抽取后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如局部血肿等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