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属于低热范畴,一般人群低热时表现不一,儿童低热需关注特殊表现及避免不当用药,老年人低热可能不典型且需重视病因查找,低热处理先查原因,普通感冒等良性疾病引起的低热可采取非药物干预,儿童和老年人低热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
一、体温的基本分类及38度的属性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可通过口腔、直肠、腋窝等部位测量体温,其中腋窝测量是较常用的方法。按照体温高低可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低热是指体温范围在37.3℃-38℃,中等度热是38.1℃-39℃,高热是39.1℃-41℃,超高热则为41℃以上,所以38度属于低热范畴。
二、低热时可能出现的身体反应及相关因素考量
(一)一般人群低热时的常见表现
低热时部分人可能会有轻微的身体不适,比如感觉身体略有乏力、精神状态较平日稍差等,但也有很多人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这与个人的体质、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比如本身体质较好的人,可能对低热的耐受程度相对高一些,身体反应就不那么明显;而本身有基础疾病或者体质较弱的人,可能对体温的变化更敏感,不适感觉会相对明显些。
(二)不同年龄人群低热的特点及影响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完善,在出现低热时,除了可能有上述一般人群的表现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对体温变化比较敏感,低热时有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而且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低热可能对其生长发育潜在的影响需要关注,但一般短期低热如果不是由严重疾病引起,通过适当护理等多可缓解。例如,儿童在受凉后出现低热,家长要注意给儿童适当增减衣物,保证水分摄入等。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发热的反应可能不典型。低热时可能没有明显的寒战等表现,反而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这是因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功能也有所减弱,所以对于老年人的低热更要重视,需要及时查找病因,因为老年人低热可能提示一些潜在的感染性疾病(如肺部感染等)或者其他慢性疾病活动等情况。
三、低热时的处理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一般处理原则
对于低热的处理,首先要查找引起低热的原因。如果是因普通感冒等良性疾病引起的低热,可先采取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比如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适当多饮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既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又有助于体温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室温(一般22℃-24℃左右)和湿度(40%-60%左右)等。
(二)特殊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热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等。不要盲目给儿童使用退热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还未发育完全,很多退热药物的代谢需要通过肝肾,如果不当使用可能会对儿童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儿童受凉。
2.老年人:老年人低热时,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体温变化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低热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所以一旦老年人出现低热,应及时带老年人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而不要自行给老年人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成分复杂的中成药等,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