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高盐、烟熏油炸腌制食品)、吸烟饮酒、遗传因素、慢性胃部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年龄(随年龄增长风险升高)、性别(男性风险通常更高),有家族胃癌史、长期吸烟饮酒、患慢性胃部疾病的人群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不良的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损伤胃黏膜,高盐饮食会使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和感染,进而增加胃癌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经常食用腌制、熏制等高盐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生率明显高于饮食清淡人群。
烟熏、油炸及腌制食品:这类食品中含有较多的苯并芘等致癌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质。长期食用烟熏、油炸和腌制食品会增加胃黏膜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从而提高胃癌发生几率。
吸烟与饮酒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尼古丁、苯并芘等,吸烟时烟雾中的致癌物质会随着吞咽进入胃部,长期吸烟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损伤,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另外,酒精还会影响肝脏对致癌物的代谢等功能,间接增加胃癌风险。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例如,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要高。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会增加个体对胃癌的易感性,虽然遗传因素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在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病风险会有所提升。
慢性胃部疾病
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会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胃癌。据统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数倍。
胃溃疡:虽然胃溃疡本身不一定直接导致胃癌,但部分胃溃疡患者如果长期不愈,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也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生几率。有研究显示,胃溃疡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的患者,胃癌发生率较一般人群有所升高。
年龄与性别
年龄: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更容易患胃癌。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抵抗力下降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性别:男性患胃癌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生活方式上更易有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频率相对较高,以及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有家族胃癌史的人群: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胃癌筛查项目,一般建议从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的发病年龄提前10年左右开始进行定期筛查,如40岁左右(若家族中最早发病年龄在50岁,则40岁开始筛查)就开始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发现胃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应尽量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饮酒对胃黏膜的损伤。例如,吸烟者应逐渐减少吸烟量直至戒烟,饮酒者要控制饮酒量,尽量选择低度酒,并避免空腹饮酒等不良饮酒习惯。
患有慢性胃部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等,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疾病向胃癌方向进展。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