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颌关节炎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全身疾病等因素相关,有关节区疼痛、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等表现,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还需通过保持良好咬合关系、注意生活方式、儿童特殊时期预防等来预防。
一、定义
颞颌关节炎又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累及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群,表现为关节区疼痛、运动时关节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等症状。
二、病因
年龄因素:好发于青壮年,这一阶段下颌关节活动频繁,相对更容易出现关节劳损等问题。儿童时期下颌关节尚在发育中,发病较少;老年人则多因关节退变等原因发病。
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例如月经周期、孕期等激素波动阶段,颞下颌关节可能更易出现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因素
咬合因素:牙齿咬合关系紊乱,如牙齿过度磨损、牙齿缺失过多、正畸治疗不当等,会使颞下颌关节受力不平衡,增加患病风险。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可导致咀嚼肌紧张,影响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引发颞颌关节炎。例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相关症状。
创伤因素:单侧咀嚼、大张口、咬硬物等,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的急性损伤,如关节盘损伤等,进而引发颞颌关节炎。
全身疾病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颞下颌关节,导致关节炎症。
三、临床表现
关节区疼痛:疼痛可位于耳前的关节区,也可放射至面部其他区域,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等,在咀嚼、开口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例如咀嚼较硬食物时,疼痛明显加剧。
关节弹响:在开口和闭口运动时,关节处可听到清脆的弹响音,可分为可复性弹响和不可复性弹响。可复性弹响一般是关节盘前移位在开口时恢复正常位置产生的弹响;不可复性弹响则是关节盘前移位不能恢复导致的。
下颌运动障碍:表现为开口度异常(开口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下颌运动时偏向一侧等),患者可能出现张口困难,影响进食、说话等日常活动。
四、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会检查颞下颌关节的运动情况,包括开口度、开口型,触摸关节区有无压痛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了解关节骨质的情况,如有无骨质破坏、增生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骨质结构及关节盘等软组织结构的情况。
MRI检查:对关节盘、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显示更为敏感,可明确关节盘有无移位、变形等情况,是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较常用且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咬合板治疗,通过佩戴咬合板调整咬合关系,缓解咀嚼肌紧张;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药物治疗,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健康状况人群的差异。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盘复位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预防
保持良好的咬合关系: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处理牙齿咬合问题,如修复缺失牙齿、调整正畸治疗等。
注意生活方式:避免单侧咀嚼、大张口、咬硬物等不良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减轻精神压力;对于有全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儿童预防:儿童时期要注意避免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吮指、偏侧咀嚼等,关注乳牙和恒牙的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女性特殊时期如孕期、经期等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