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低氧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Ⅰ型仅低氧(因换气障碍)、Ⅱ型低氧伴高碳酸(多由通气不足引起),发病机制包括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弥散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及循环系统表现,诊断靠动脉血气分析结合病史等,治疗需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改善通气、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密切监测,老年人重基础病管理,妊娠需权衡母婴安全。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引起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分类
(一)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仅有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正常或降低。主要因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肺炎、肺水肿等。
2.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PaO<60mmHg,PaCO>50mmHg。多由肺通气不足引起,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三、发病机制
(一)通气不足
肺泡通气量减少可致PaCO升高,引发高碳酸血症,常见于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疲劳等情况。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正常通气/血流比例约为0.8,比例失调时,如通气不足或血流增多,可导致肺内分流增加,引起低氧血症,常见于肺部炎症、肺不张等。
(三)肺内分流增加
如肺实变、肺不张等使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血流未相应减少,形成肺内分流,导致严重低氧血症。
(四)弥散功能障碍
肺弥散面积减少或弥散距离增加等可影响气体交换,多引起Ⅰ型呼吸衰竭,常见于肺纤维化等。
四、临床表现
(一)呼吸困难
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改变,如浅快呼吸、潮式呼吸等。
(二)发绀
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紫绀,但需注意贫血等情况可影响发绀表现。
(三)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可出现烦躁、谵妄、昏迷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淡漠等。
(四)循环系统表现
早期可出现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五、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动脉血气分析,Ⅰ型呼吸衰竭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Ⅱ型呼吸衰竭PaO<60mmHg,PaCO>50mmHg。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原发病因。
六、治疗原则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措施,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二)纠正缺氧和改善通气
可采用鼻导管、面罩等吸氧方式纠正缺氧,严重时需机械通气改善通气功能。
(三)治疗原发病
如针对肺部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纠正导致呼吸衰竭的基础疾病,如COPD患者需控制气道炎症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呼吸衰竭时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血氧饱和度,因儿童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快,应及时干预,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通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呼吸衰竭时需重视基础疾病管理,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吸氧时注意氧浓度调节,避免氧中毒等风险,同时关注其精神状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妊娠合并呼吸衰竭
需权衡母婴安全,治疗时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