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瘤不是肝癌,二者在定义本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和治疗方法上有区别。肝动脉瘤是肝动脉及其分支扩张性血管病,多数无症状,增大或破裂有相应表现,影像可现异常扩张影,治疗有手术和介入;肝癌是肝脏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有肝区痛等表现,影像有占位性病变,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消融、介入等。
肝动脉瘤:是肝动脉及其分支的扩张性病变,属于血管性疾病。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动脉壁薄弱,进而发生局部扩张形成瘤样结构。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感染、先天性动脉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壁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容易导致局部扩张形成动脉瘤。
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其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肝硬化、长期酗酒、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等。癌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形成肿瘤组织,可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到其他部位。
临床表现
肝动脉瘤: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当动脉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呈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可能会向肩背部放射。如果动脉瘤破裂,会引起突发的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例如动脉瘤破裂时,血液迅速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剧烈腹痛,同时由于大量失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肝癌:早期肝癌症状常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与肿瘤位置有关,可累及右上腹或右季肋部。还可伴有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恶病质(极度消瘦、衰弱)等表现。例如肝癌导致肝功能受损时,胆红素代谢障碍,会出现黄疸;肿瘤压迫门静脉等导致腹水形成。
影像学检查特点
肝动脉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超声检查可发现肝动脉区域的异常无回声区,边界清晰。CTA能清晰显示肝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表现为肝动脉走行区的局限性扩张影。MRA也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情况,对于诊断肝动脉瘤具有重要价值。
肝癌: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CT检查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多有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消退,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T1加权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多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也有类似CT增强的强化特点,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与其他肝脏病变鉴别。
治疗方法
肝动脉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手术治疗有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等;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血管内栓塞的方法,将动脉瘤的供血动脉栓塞,使动脉瘤不再供血而萎缩。例如对于一些较小且位置合适的肝动脉瘤,可选择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动脉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血流,达到治疗目的。
肝癌: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符合肝移植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早期肝癌且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并注入化疗药物,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是针对肝癌细胞的特定靶点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