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是常见宫颈癌病理类型,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排液及晚期相应症状,诊断靠宫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活检,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
一、定义
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指癌细胞突破宫颈上皮下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鳞状细胞癌。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0-55岁女性,不同年龄段女性由于生理特点不同,发生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有所差异。例如,年轻女性可能因性行为等因素增加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而中老年女性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患病风险也会发生变化。
性别:仅见于女性,因为男性没有宫颈结构。
生活方式: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行为(<16岁)、多个性伴侣等会显著增加患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风险,这是由于过早性行为女性的宫颈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HPV等病原体的侵袭,多个性伴侣则增加了感染不同类型高危HPV的几率。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患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吸烟还可能与其他致癌因素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癌细胞的发生发展。
病史:
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的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都能检测到高危型HPVDNA,其中以HPV16、HPV18型最为常见。HPV病毒的基因组中的E6和E7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结合并灭活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癌变。
宫颈病变史:既往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癌前病变病史的女性,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晚期则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若侵袭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
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阴道排液,液体为白色或血性,可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或有腥臭。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汤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通过采集宫颈表面及宫颈管内的细胞进行制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可发现异常细胞。
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有助于识别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高危人群,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筛查的灵敏度。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或HPV检测高危型阳性时,需进行阴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颈病变部位的血管形态、上皮颜色等,选择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在阴道镜指导下,对宫颈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多点活检,将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早期患者可选择子宫颈锥切术、全子宫切除术等,对于较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
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病灶、术后补充治疗以及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等。
化学治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也可用于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灭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