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是胸腔内液体产生与吸收失衡致过多液体积聚,病因有感染性、恶性肿瘤性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和相应体征,可通过影像学及胸腔穿刺抽液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并视情况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
病因方面
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肺炎,炎症累及胸膜可导致渗出性胸腔积液。例如,肺炎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引发胸腔积液,在儿童中,肺炎相关的胸腔积液也较为常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是引起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之一,结核菌感染胸膜后,会导致胸膜出现炎症反应,产生积液,多见于中青年人群,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恶性肿瘤因素:
原发性胸膜肿瘤:如胸膜间皮瘤等,肿瘤细胞侵犯胸膜,导致胸腔内液体异常增多。
转移性肿瘤:许多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胸膜,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转移至胸膜时,会破坏胸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胸腔积液,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需重点关注。
其他因素:
结缔组织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胸膜,引发胸腔积液,女性患者相对多见,病情活动期时更容易出现。
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胸腔内液体漏出增加,进而形成胸腔积液,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的人群发生风险较高。
低蛋白血症:当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的液体容易漏出到胸腔,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的人群,比如长期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或患有慢性肝病导致蛋白合成减少的患者。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有胸闷,随着积液量增加,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儿童由于胸廓弹性较好,少量积液可能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呼吸急促表现。
胸痛:多为刺痛,在积液量较少时较为明显,当积液增多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分离,胸痛反而会减轻。
咳嗽:可为刺激性咳嗽,多见于积液刺激胸膜引起反射性咳嗽。
体征:
视诊:患侧胸廓饱满。
触诊:气管向健侧移位,语颤减弱。
叩诊:积液区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积液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少量胸腔积液时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弧形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线;大量积液时患侧胸部呈大片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部位,还可发现肺部的病变,如肺部肿瘤等,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渗出液可呈草黄色、血性、脓性等。
生化检查:漏出液蛋白含量较低,一般小于30g/L;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大于30g/L。
细胞学检查:寻找肿瘤细胞对于明确是否为恶性胸腔积液至关重要。
病原学检查:如查找结核杆菌等,有助于明确感染性病因。
治疗方面
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胸腔积液: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则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如低蛋白血症引起的,需要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
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必要时可进行闭式引流,持续引流胸腔积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