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否需用呼吸机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包括呼吸衰竭类型(Ⅰ型、Ⅱ型及急慢性)、患者一般状况(年龄、基础疾病)、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动态变化等,如Ⅰ型呼吸衰竭严重低氧血症等情况、Ⅱ型呼吸衰竭严重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儿童及老年患者特殊情况、呼吸力学指标异常、血气分析指标动态恶化等时可能需用呼吸机,需个体化评估。
一、呼吸衰竭的类型与呼吸机使用的相关性
1.急性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主要是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如严重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如果患者存在严重低氧血症,经积极氧疗等措施改善不明显,且有呼吸肌疲劳等情况时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例如,重症肺炎患者出现Ⅰ型呼吸衰竭,当氧合指数(PaO/FiO)明显降低,低于300mmHg,且患者呼吸频率增快、呼吸肌做功增加,有呼吸肌疲劳迹象时,可考虑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多为肺通气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胸廓畸形等。对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当出现严重二氧化碳潴留,pH值明显降低(如pH<7.25)、意识障碍、严重呼吸肌疲劳等情况时,通常需要使用呼吸机。因为此时患者自身的通气能力难以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平衡,呼吸机可以帮助排出二氧化碳,改善通气。
2.慢性呼吸衰竭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稳定期患者,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如长期氧疗、呼吸康复训练等。但如果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严重呼吸肌疲劳、二氧化碳潴留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等情况时才考虑使用呼吸机。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加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升高、嗜睡等表现时,需使用呼吸机。
二、影响呼吸机使用决策的其他因素
1.患者的一般状况
年龄因素:儿童呼吸衰竭时,由于其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且病情变化较快,当出现呼吸衰竭时更易发生呼吸肌疲劳等情况,所以对于儿童呼吸衰竭患者,在符合呼吸机使用指征时应更早考虑使用呼吸机。而老年患者呼吸衰竭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使用呼吸机时需要更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因为其机体耐受性相对较差。
基础疾病情况:如果患者基础疾病为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危象导致的呼吸衰竭,由于呼吸肌无力是根本原因,往往需要长期或短期依赖呼吸机支持。而对于基础疾病较轻,如单纯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在感染控制后呼吸功能可能恢复,呼吸机使用时间可能较短。
2.呼吸力学指标
监测患者的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当患者潮气量明显降低(如低于正常预计值的1/3)、呼吸频率过快(成人>35次/分钟)或过慢(成人<8次/分钟)、肺活量严重减少时,提示呼吸肌功能严重受损,需要考虑使用呼吸机。例如,通过测量肺活量发现患者肺活量仅为正常的1/2以下,且伴有明显呼吸困难,提示呼吸储备能力严重下降,此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可减轻呼吸肌负担。
3.血气分析指标动态变化
密切关注动脉血氧分压(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pH值的动态变化。如果PaO持续低于60mmHg,经氧疗无改善,PaCO进行性升高,pH值进行性下降,说明患者的气体交换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需要借助呼吸机纠正。比如,PaCO在短时间内从40mmHg迅速升高到60mmHg以上,且pH值从7.4下降到7.2以下,提示患者呼吸衰竭在快速进展,必须使用呼吸机。
总之,呼吸衰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呼吸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患者的呼吸衰竭类型、一般状况、呼吸力学指标以及血气分析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后才能做出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