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胃黏膜反复炎症修复易致细胞异常增生,增加胃癌风险;腺瘤性胃息肉是癌前病变,需及时干预;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因解剖和生理改变增加胃癌几率;遗传因素也起作用,有胃癌家族史人群风险更高,相关人群均需关注胃部健康并采取相应监测或干预措施。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胃黏膜,例如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其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创造条件;同时,幽门螺杆菌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诱导炎症反应,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逐渐增加癌变风险。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若不及时处理,都可能引发后续胃部病变进而增加胃癌发生几率。对于儿童群体,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反复腹痛等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埋下胃癌隐患;而对于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成人,更需密切监测胃部状况。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自身免疫、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等。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发展中,胃黏膜的反复炎症修复过程容易导致细胞异常增生,随着病情进展,发生胃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胃肠功能逐渐衰退,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后更要重视规范治疗,因为老年群体身体机能下降,癌变可能性相对更高;中青年人群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需积极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三、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胃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异型增生潜能,随着息肉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以及异型增生程度加重,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胃息肉,对于发现有胃息肉的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比如在内镜下切除息肉等,以阻断其向胃癌发展的进程。例如,对于较大的腺瘤性胃息肉,及时切除能有效降低后续发生胃癌的风险。
四、残胃
残胃是指因胃良性或恶性疾病进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所残留的胃。胃部分切除后,残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胃酸分泌、胆汁反流等情况可能出现异常,这些因素会导致残胃黏膜长期处于应激、炎症等状态,从而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几率。一般来说,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胃部情况,尤其是术后时间较长的患者,更要警惕残胃癌的发生。不同接受胃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遵循医生的随访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残胃癌变。
五、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与特定的基因变异相关,如CDH1基因的种系突变等。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要高。对于有胃癌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除了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外,可能需要更密切地关注自身胃部健康状况,比如定期进行胃镜筛查等,以便能更早发现胃部病变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胃癌,那么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应比一般人群更早开始进行胃镜检查等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