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预防佝偻病需从合理喂养与营养补充、充足日照、定期健康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着手。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6个月后及时添加富含相关营养的辅食,婴儿出生2周左右补维生素D至2岁;婴儿期和儿童期均要适当晒太阳;婴儿期和儿童期定期健康监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要额外充足补维D且密切监测,孕母要保证自身营养摄入和多晒太阳。
1.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后应尽量纯母乳喂养,母乳中维生素D、钙、磷比例适当,易于吸收,能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佝偻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一般建议母乳喂养至少持续6个月,之后逐步添加辅食。
2.及时添加辅食:婴儿满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的辅食,如蛋黄、动物肝脏、鱼类、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例如,蛋黄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质;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D和铁等营养成分;鱼类富含钙和优质蛋白;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钙等;新鲜蔬菜水果能提供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3.补充维生素D:胎儿期,孕母应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以通过胎盘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出生后2周左右,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每日补充800国际单位,待婴儿能主动晒太阳且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充足后,可适当减少补充量,但一般建议补充至2岁。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易导致佝偻病。
充足的日照
1.婴儿期的日照:婴儿出生后即可开始适当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一般来说,可在天气晴朗时,每天让婴儿在户外暴露皮肤一段时间,如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可每次晒10-15分钟,随着月龄增加,可逐渐延长晒太阳时间,但要注意避免暴晒。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
2.儿童期的日照:儿童时期也应保证充足的日照,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保证1-2小时的日照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尽量让皮肤暴露,如在公园玩耍、在操场奔跑等,这样有助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定期健康监测
1.婴儿期监测:婴儿出生后应按照儿童保健程序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以及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如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以便及时发现维生素D缺乏或佝偻病的早期迹象。例如,通过监测血钙、血磷水平,可以了解婴儿体内钙、磷代谢情况;碱性磷酸酶升高往往提示骨代谢活跃,可能是佝偻病早期的表现之一。
2.儿童期监测:儿童期同样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有佝偻病高危因素的儿童,如早产、双胎、生长发育过快等,应加强监测频率。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这类婴儿由于在母体内储备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发育相对较快,更容易发生佝偻病。因此,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应从出生后就开始额外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且补充时间可能要适当延长,同时要密切监测其维生素D水平和生长发育情况,根据个体差异调整补充方案。
2.孕母:孕母自身的营养状况会直接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孕母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多晒太阳,以满足自身和胎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从而降低胎儿患佝偻病的风险。例如,孕母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同时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