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原则。非手术适用于部分损伤且稳定、不耐受手术者,靠康复训练维持功能,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本体感觉训练;手术适用于稳定性差、年轻活动量大者,常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材料可选自体或异体肌腱,关节镜下微创,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依患者情况调整训练计划。
一、非手术治疗原则
1.适应证选择
对于部分损伤且膝关节稳定性较好的患者,如青少年患者损伤程度较轻,或者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时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年轻运动员如果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为Ⅰ-Ⅱ度,且膝关节在屈伸活动时稳定性尚可,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如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力量训练)、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等。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可以在损伤早期进行,帮助维持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一般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康复训练要点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可以采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如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同时家属或康复治疗师可辅助进行轻柔的屈伸动作。
肌力训练中,等张收缩训练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负荷,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可通过平衡板、平衡垫等器械进行,模拟不同的平衡状态,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功能。
二、手术治疗原则
1.手术适应证
对于膝关节稳定性明显受影响的患者,如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出现膝关节明显松弛的患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例如,成年患者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在抽屉试验等检查中显示明显阳性,膝关节稳定性差,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功能,应考虑手术。
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如年轻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满足其运动需求,通常建议手术。
2.手术方式选择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重建材料可以选择自体肌腱(如腘绳肌肌腱、股薄肌肌腱等)或异体肌腱。自体肌腱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愈合快等优点,例如使用腘绳肌肌腱进行重建,其解剖结构与前交叉韧带相似,能够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功能。异体肌腱则适用于自体肌腱取材困难等情况,但可能存在免疫排斥等风险。
手术需要在关节镜下进行,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韧带重建,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康复。手术中要精确重建韧带的解剖位置和张力,确保膝关节在屈伸、旋转等活动时的稳定性。
3.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术后早期(0-6周)主要进行消肿、疼痛控制和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例如,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每次收缩和放松踝关节10-15次,每天多次。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中期(6-12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增加到90°-120°左右,肌力训练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从30°开始,每次保持10秒左右,逐渐增加高度和时间。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也逐步加入,如在平衡板上进行单腿站立训练等。
后期(12周以后)主要进行恢复正常运动功能的训练,包括跑步、跳跃、变向等训练,同时加强肌力和耐力训练,使患者能够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例如年轻运动员康复速度相对较快,但也需要严格遵循康复方案,而老年患者康复速度较慢,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