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下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按血气分析分Ⅰ型仅低氧PaO<60mmHg且PaCO正常或降低(多由换气障碍致,常见肺炎等)、Ⅱ型低氧伴高碳酸PaO<60mmHg且PaCO>50mmHg(多因肺通气障碍致,常见慢阻肺等),病理有气体交换障碍致酸碱失衡及影响重要器官功能,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的呼吸困难、发绀及全身的精神神经、循环等症状,诊断靠动脉血气分析结合病史等,治疗分针对病因、改善通气(氧疗、机械通气等)、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老年人病情变化快氧疗等需谨慎,儿童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干预且通气参数调整更精准等。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使得静息状态下也无法维持正常气体交换,进而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同时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分类
(一)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仅有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正常或降低。主要由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情况。
2.Ⅱ型呼吸衰竭:既有低氧血症,又有高碳酸血症,即PaO<60mmHg且PaCO>50mmHg。多因肺通气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胸廓畸形等疾病。
三、病理生理机制
呼吸衰竭时,机体出现气体交换障碍,导致氧摄入不足和二氧化碳排出受阻,进而引发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同时,还会对重要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心率失常等;对神经系统可造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对肝、肾功能也可能产生损害。
四、临床表现
(一)呼吸系统表现
主要有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如呼吸急促、浅快或缓慢等;还可能出现发绀,这是缺氧的典型表现,由于血氧饱和度下降,口唇、甲床等部位呈现青紫色。
(二)全身表现
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等;循环系统方面,早期可有心悸、血压升高,晚期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等;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多器官功能受累的表现。
五、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动脉血气分析,Ⅰ型呼吸衰竭表现为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Ⅱ型呼吸衰竭表现为PaO<60mmHg且PaCO>50mmHg。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病因。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积极查找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如控制肺部感染、解除气道梗阻等。
(二)改善通气
可通过氧疗、机械通气等方式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氧疗需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合理调整吸氧浓度,机械通气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三)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呼吸衰竭时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其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氧疗及机械通气时要谨慎调整参数,防止发生氧中毒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诱因的再次发生。
(二)儿童
儿童呼吸衰竭时病情进展迅速,因儿童呼吸代偿能力差,一旦出现呼吸衰竭需及时干预。在氧疗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通气参数的调整需更精准,同时要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