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Ⅰ型呼吸衰竭常见于气道阻塞性疾病(如严重喉、气管等上气道阻塞)、肺部实质病变(如各种肺炎、ARDS、肺血管疾病中的肺栓塞)、胸廓与胸膜疾病(如严重胸廓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这些情况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导致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引发低氧血症为主的急性Ⅰ型呼吸衰竭。
严重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异物或肿瘤等引起的上气道阻塞:这类情况会导致气道通气受限,影响气体的正常交换。例如,儿童因气道相对狭窄,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喉炎可能导致急性喉梗阻,进而引起急性Ⅰ型呼吸衰竭;成年人也可能因气道内肿瘤生长逐渐阻塞气道,在某些诱因下突发急性发作。从病理生理角度看,气道阻塞会使肺泡通气不足,氧摄入减少,二氧化碳排出受阻,最终导致低氧血症为主的Ⅰ型呼吸衰竭表现。
肺部实质病变:
各种肺炎:如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等)、病毒性肺炎(新冠病毒肺炎累及肺部时)、真菌性肺炎等。以细菌性肺炎为例,病原体感染肺组织后,引起肺泡炎症、渗出,使得肺泡换气功能障碍。炎症导致肺泡膜增厚,影响气体的弥散,氧不能有效地从肺泡弥散到血液中,从而出现低氧血症,引发急性Ⅰ型呼吸衰竭。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儿童肺炎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老年人肺炎则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病情更易加重发展为急性Ⅰ型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由肺内严重感染、严重创伤、休克等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肺组织受到严重损伤后,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肺不张等。大量炎性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障碍显著,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是急性Ⅰ型呼吸衰竭的典型重症原因之一。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危重症患者、创伤患者等更易罹患,且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形成的血栓栓塞肺动脉。肺栓塞后,affected肺区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梗死区域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低氧血症。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骨折术后患者、孕产妇等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由于活动减少等因素容易形成静脉血栓,一旦栓子脱落就可能引发肺栓塞进而导致急性Ⅰ型呼吸衰竭。
胸廓与胸膜疾病:
严重的胸廓畸形:如严重的脊柱侧凸,会影响胸廓的正常容积和肺的扩张,导致肺通气不足。胸廓畸形使胸腔内结构异常,肺组织受压,呼吸运动受限,气体交换面积减少,从而引起低氧血症。不同年龄人群的胸廓畸形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胸廓畸形,成年人可能因脊柱侧弯等后天因素逐渐发展而成,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急性Ⅰ型呼吸衰竭。
大量胸腔积液:胸腔内液体迅速增多,压迫肺组织,使肺不能充分扩张,通气量减少,同时影响肺的换气功能。例如,感染、肿瘤等原因可导致胸腔积液,短时间内大量胸腔积液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急性Ⅰ型呼吸衰竭。各种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胸腔积液情况,老年人可能因肿瘤转移等原因出现恶性胸腔积液,进而引发相关呼吸衰竭表现。
气胸:气体进入胸腔,压迫肺组织,导致肺萎陷,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自发性气胸可发生在健康人,也可见于有基础肺疾病的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大疱破裂易引发气胸。气胸发生后,患侧肺被压缩,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低氧血症,急性发作时可导致急性Ⅰ型呼吸衰竭。不同年龄人群都有发生气胸的可能,年轻人可能因剧烈运动等诱因发生自发性气胸,老年人则可能在基础肺疾病基础上出现气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