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综合征是罕见内分泌肿瘤相关综合征,类癌起源于嗜铬细胞能产生物活性物质,转移时释放致多系统症状,有皮肤、胃肠、心血管、呼吸等表现,发病因肿瘤细胞分泌物质作用,诊断靠实验室检5-HIAA及影像,治疗分手术和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常见的是皮肤潮红,多突然发作,可累及面部、颈部、上胸部等部位,颜色可为粉红色、紫色等,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表现。例如,部分患者在进食某些食物(如香蕉、菠萝等)或饮酒后可诱发皮肤潮红发作。
胃肠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一般为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这是因为5-羟色胺等物质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分泌增加。
心血管系统症状:可出现心悸、胸闷、血压异常等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这与类癌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的作用有关;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严重情况。
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喘息、呼吸困难等,这是由于生物活性物质引起支气管痉挛等改变所致。
发病机制
类癌综合征的发病主要是肿瘤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发挥作用。5-羟色胺是关键的介质之一,它由色氨酸代谢而来,类癌组织过度分泌5-羟色胺,然后经门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正常情况下肝脏能代谢灭活5-羟色胺,但当类癌发生肝转移时,肝脏对5-羟色胺的代谢能力下降,导致大量5-羟色胺进入体循环,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此外,缓激肽等物质也参与了相关症状的产生,缓激肽可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液中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5-HIAA是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类癌综合征患者血液中5-HIAA水平通常会升高,这是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还可能检测其他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来发现类癌原发肿瘤以及转移病灶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例如,腹部CT有助于发现胃肠道等部位的类癌原发肿瘤,全身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转移灶。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能够进行手术切除的类癌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肿瘤可以减少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来源。例如,对于局限性的类癌原发肿瘤,手术切除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会明显改善。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能拮抗生物活性物质作用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它可以抑制类癌组织分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此外,对于出现皮肤潮红、腹泻等症状的患者,还可以根据具体症状使用相应的对症治疗药物,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皮肤瘙痒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类癌相对罕见,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等情况。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案和辐射剂量等。
老年患者:老年类癌综合征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手术治疗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方案。
女性患者:女性类癌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妊娠可能会影响类癌的病情发展,因为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分泌功能等。在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措施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对病情控制的作用,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