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护理、制动与体位,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还有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复查,需密切关注各阶段情况促进恢复及观察恢复状况。
制动与体位:术后通常需要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以保持足部的稳定,促进手术部位的愈合。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保持固定体位,避免过早活动导致固定装置松动或手术部位移位。例如,对于儿童扁平足患者,由于其好动,家长需加强看护,防止患儿自行拆除固定装置或进行不当活动。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但具体时间因手术方式和患者恢复情况而异。
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术后1-2周)
足部肌肉收缩锻炼:术后麻醉消退后即可开始进行足部小范围的肌肉收缩锻炼,如足趾的屈伸运动,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有助于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
踝关节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被动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对于成年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幅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引起疼痛和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动作要轻柔,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准。
中期康复(术后3-6周)
踝关节主动活动:拆除外固定装置后(根据恢复情况),开始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例如,患者可坐在床边,将患侧足部放在地上,缓慢勾起脚尖再放下,重复进行,每次15-20次,每天3-4组。成年患者可逐渐增加阻力进行锻炼,儿童患者则以恢复关节活动度为主。
足部力量练习:可使用弹力带进行足部的抗阻练习,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足套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足的内翻、外翻等动作。每次练习10-15次,每天3组。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弹力带的阻力要适当调整,儿童患者选择阻力较小的弹力带。
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平衡训练:包括单腿站立、平衡垫上的站立等训练。单腿站立时,患者可扶着固定物体,患侧下肢缓慢抬起保持平衡,从每次坚持10秒逐渐增加到30秒以上,每天进行2-3次,每次3-4组。平衡垫上的站立则是站在平衡垫上进行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训练,增强足部及下肢的平衡能力,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但儿童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时需要有防护措施,防止摔倒。
步态训练:在平衡能力逐渐恢复后,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患者可在平坦的地面上缓慢行走,注意保持足部的正常步态,heel-strike(heel-to-toe)顺序,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患者则需要家长在旁引导,确保步态正确。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在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限制其过度跑跳等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例如,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以及富含维生素C、D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蛋白质有助于手术部位的修复,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对于骨骼的愈合有帮助。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保证营养全面,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术后恢复。
定期复查
术后需要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观察足部的恢复情况,如骨骼愈合、关节对位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或给出进一步的治疗建议。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重视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确保患儿足部恢复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