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由结缔组织退变形成的囊性肿物,常见于手腕等部位,由慢性损伤和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等引起,有局部肿块、压迫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自行消退、非手术和手术等方法,还可通过注意休息、正确姿势、适当锻炼来预防。
腱鞘囊肿的发病部位
常见于手腕背侧、掌侧,足背等部位,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群,女性相对多见。这与不同部位的关节、腱鞘活动较多有关,比如手腕部经常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容易导致腱鞘发生退变形成囊肿。
腱鞘囊肿的病因
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关节或腱鞘过度使用,如长期从事手工劳作、频繁操作电脑键盘等,会引起腱鞘的慢性损伤,使得腱鞘内的滑液增多,逐渐形成囊肿。例如,经常用手腕进行精细操作的办公室职员,手腕部腱鞘囊肿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缔组织会发生黏液退行性变,这也是腱鞘囊肿形成的一个因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结缔组织的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
局部肿块:通常表现为皮下浅表的半球状隆起,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肿块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用手触摸时质地较为坚韧,有弹性,按压时有酸胀或疼痛的感觉。比如手腕背侧的腱鞘囊肿,可看到或摸到一个突出的小包块。
压迫症状: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果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可能会出现局部的麻木、疼痛,疼痛可向周围放射;如果压迫到血管,可能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导致肢体远端出现肿胀等情况。
腱鞘囊肿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发现皮下的肿块,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腱鞘囊肿。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清晰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能区分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诊断腱鞘囊肿,但可以排除骨骼的病变,比如是否有骨质增生、骨肿瘤等情况干扰诊断。
腱鞘囊肿的治疗
自行消退:部分较小的腱鞘囊肿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尤其是一些由于轻微损伤引起的囊肿,在适当休息后可能会自行吸收消失。
非手术治疗:包括按压破裂法,通过外力将囊肿按压破裂,让其内容物自行吸收,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复发概率;还可以进行穿刺抽吸,抽出囊肿内的黏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然后加压包扎,但也存在复发的可能。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囊肿较小、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尤其是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非手术治疗相对更安全,减少手术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手术治疗:如果腱鞘囊肿反复发作、囊肿较大且症状明显,影响了关节的活动等,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将囊肿完整切除,但也有一定的复发风险。手术治疗适用于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囊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对于成年患者,如果病情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剧烈活动,防止复发。
腱鞘囊肿的预防
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重复相同的关节动作,工作或活动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让关节、腱鞘得到放松。比如长时间打字的人,每隔一段时间要活动一下手腕,做一些屈伸、旋转等动作来缓解腱鞘的疲劳。
正确姿势:保持正确的工作和生活姿势,避免关节过度劳损。例如,使用电脑时,要保持手腕处于中立位,键盘和鼠标的高度要合适,防止手腕处于过度弯曲或伸展的状态。
适当锻炼: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比如经常进行手腕的伸展、握拳等锻炼,有助于预防腱鞘囊肿的发生。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关节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