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节病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增高阴影,形成原因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和非感染(肿瘤性、良性肿瘤或增生性病变、自身免疫病、长期吸入粉尘)因素,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大小、形态、密度)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判断良恶性,发现后可定期随访观察或通过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PET-CT等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需综合评估处理。
常见的形成原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肺结核,在肺部形成结节病灶,多见于有结核接触史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肺部结节,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免疫功能不全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真菌感染:像曲霉菌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影响。
非感染因素:
肿瘤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肺癌和肺部转移瘤。原发性肺癌的发生与吸烟、长期接触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氡等)等因素有关,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群;肺部转移瘤则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形成的结节,常见原发肿瘤有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
良性肿瘤或增生性病变:如错构瘤,是肺部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还有炎性假瘤,多是肺部炎症修复后形成的局限性增生病变。
其他:肺部的结节病灶还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合并肺部结节;此外,长期吸入粉尘(如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煤尘可导致煤工尘肺,出现肺部结节)也可能引起肺部结节病灶。
结节的良恶性判断
影像学特征:
结节大小:一般来说,直径大于8毫米的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也不是绝对的,直径小于8毫米的结节也有恶性的可能。
形态:形状不规则、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征等表现的结节,恶性的概率较高;而边缘光滑、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多考虑良性。
密度:实性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部分实性结节(结节内部既有实性成分又有磨玻璃样成分)恶性可能性也较大,纯磨玻璃结节需要根据其大小、随访变化等综合判断,部分纯磨玻璃结节可能是早期肺癌。
临床相关因素:
年龄和性别:年龄较大(如50岁以上)、男性相对更需警惕结节恶性的可能。
吸烟史:长期吸烟(吸烟指数>400年支,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的人群肺部结节恶性风险增加。
家族史: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肺部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发现肺部结节后的处理
定期随访观察:对于一些良性可能性大的结节,如考虑为炎性结节等,医生会建议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变化。一般首次发现结节后,短时间内(如1-3个月)复查胸部CT,若结节无明显变化,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如3-6个月复查一次,持续1-2年等,根据结节的稳定性来判断其性质。
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靠近大气道的结节,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适用于怀疑肺癌且病变位置较靠近气道的患者。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肺部周边的结节,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出血、气胸等并发症风险,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肺大疱等患者需要谨慎评估。
PET-CT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来判断其良恶性,对于鉴别肺部结节是肿瘤性还是炎性等有一定帮助,但也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总之,肺部结节病灶是胸部影像学上的一种表现,其性质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发现肺部结节后不必过于惊慌,但也不能忽视,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