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是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其CT表现有肿块形态(边缘不规整、有短细毛刺、分叶状,边界欠清)、肿块密度(内部密度不均、有小空洞、约40%有钙化,增强扫描中度以上强化)、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不同人群表现有特点,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女性无特异性差异,吸烟史人群更具侵袭性特征,有肺部基础病史人群需对比既往CT鉴别。
一、肿块形态
边缘特征:多数周围型肺癌的肿块边缘不规整,有短细毛刺,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生长,以及宿主对肿瘤的反应所致。部分肿块边缘可呈分叶状,分叶形成是由于肿瘤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均衡,或受支气管和血管等结构的阻挡。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的周围型肺癌具有分叶征表现。
边界情况:肿块边界多数欠清,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锐利,这是因为肿瘤向周围肺组织浸润,破坏了正常肺组织的边界结构。
二、肿块密度
内部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多不均匀,部分可出现小空洞,空洞壁多不规则,厚薄不均。若肿瘤发生坏死、液化后可形成空洞,其CT表现为肿块内低密度影。另外,约40%的周围型肺癌可见钙化,钙化多为斑点状、斑片状,钙化的形成机制可能与肿瘤组织的退变、坏死等有关。
增强扫描密度变化:增强扫描时,周围型肺癌多呈中度以上强化,强化程度一般高于良性病变。其强化机制是肿瘤组织富含新生血管,对比剂灌注增多,通过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块的血供情况,有助于与良性病变鉴别。
三、邻近结构改变
胸膜改变:可出现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肿块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三角形影,是由于肿瘤组织牵拉胸膜所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胸膜凹陷征的表现无本质差异,但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肺部基础疾病,在分析胸膜改变时需排除其他疾病干扰。女性患者若有相关病史等情况,也需全面评估。
血管改变:可见血管集束征,表现为邻近肿块的肺血管向肿块方向聚集,这是因为肿瘤生长过程中牵拉周围血管所致。对于有吸烟史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血管集束征的出现可能与肿瘤对血管的影响以及长期吸烟导致的肺部血管结构改变等因素相关,需要综合分析。有基础肺部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肺炎病史等,需鉴别是肿瘤导致的血管集束还是既往病变遗留的改变。
四、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肿块周围肺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肺气肿等改变,这可能会影响对肿块本身CT表现的观察,需要仔细区分肿块本身的征象与基础疾病导致的肺组织改变。例如,老年患者肿块边缘的毛刺征可能被基础疾病引起的肺纹理增粗等表现部分掩盖,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女性人群:女性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与男性并无特异性差异,但在临床诊断中需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可能合并的妇科等其他系统疾病对诊断的干扰。例如,女性患者若同时有乳腺疾病等情况,在分析肺部CT表现时要全面考虑,避免漏诊或误诊。
有吸烟史人群:吸烟史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吸烟史的患者其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可能更具侵袭性特征。例如,肿块生长速度可能相对较快,毛刺征、分叶征等征象可能更明显。同时,吸烟导致的肺部气道和肺实质的损伤可能会影响对肿块CT表现的解读,需要详细询问吸烟史,并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有肺部基础病史人群:如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可能与单纯周围型肺癌有所不同。肺结核愈合后可能会有肺纤维化、钙化等改变,这些基础病变可能会干扰对肺癌肿块征象的观察。需要仔细对比分析当前CT与既往CT的变化,以鉴别是结核复发还是新发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