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超声、CT、MRI等,分别对不同部位原位癌有诊断价值;病理学检查的活检(粗针、空芯针)和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细针吸取)可明确病变性质;分子生物学检查的基因检测如乳腺癌原位癌的BRCA1、BRCA2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遗传易感性和制定诊疗方案。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对于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等病变有帮助。在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中,可辅助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一些微小的原位癌病灶,尤其是当病变较小时,超声的敏感性可能不如其他检查。对于甲状腺原位癌等其他部位的原位癌,超声也可用于初步筛查,观察甲状腺内结节的形态、边界、血流等情况,不过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CT检查:对于一些深部组织的原位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肺部原位癌,胸部CT可以发现肺部的小病灶,观察病灶的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多用于进一步评估病变的范围等情况。
MRI检查:在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乳腺原位癌以及一些特殊部位的乳腺原位癌诊断有优势。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细节,对于发现隐匿性病灶等有帮助。对于其他部位如子宫等的原位癌,MRI也可用于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特征等。
病理学检查
活检
粗针活检:通过粗针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乳腺原位癌等,粗针活检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组织样本,明确病变的性质是原位癌还是浸润癌等。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穿刺的准确性,以确保获取到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粗针活检的操作要点基本相同,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穿刺的力度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组织弹性等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在穿刺时要更加轻柔准确。
空芯针活检:也是获取组织病理诊断的常用方法,对于原位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空芯针穿刺获取组织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细胞的形态、排列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为原位癌以及原位癌的类型等。在进行空芯针活检时,要遵循无菌操作等原则,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细胞学检查
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如果患者有乳头溢液的情况,对溢液进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等。通过对溢液中的细胞进行观察,看是否有异常的癌细胞等情况。不同原因引起的乳头溢液其细胞学表现不同,在进行检查时需要仔细鉴别。例如乳腺增生等良性疾病引起的乳头溢液可能有一些炎性细胞等,而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引起的乳头溢液可能会发现异常的上皮细胞等。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于一些体表可触及的肿块等,可通过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来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如甲状腺原位癌,可通过细针吸取甲状腺病变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辅助诊断甲状腺原位癌。但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有一定的假阴性率,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在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避免造成肿瘤细胞的播散等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时要更加谨慎,确保操作安全。
分子生物学检查
基因检测:例如在乳腺癌原位癌中,可进行一些相关基因的检测,如BRCA1、BRCA2基因等检测。如果患者存在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其发生乳腺原位癌以及浸润癌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等情况,对于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进行基因检测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有重要价值。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基因检测尤为重要,可以更早地发现潜在的患病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