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原体感染等引起,有下腹痛伴发热等症状,靠病史、症状等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慢性常因急性未彻底治疗等所致,有下腹坠胀等症状,靠综合判断诊断,采用综合治疗,不同人群患盆腔炎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需准确区分并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盆腔炎
定义: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
病因: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常发生于性交活跃的年轻女性,不洁性生活史、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等可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经期卫生不良等也可诱发。
定义: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
病因:多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残留,病情迁延;也可能是机体抵抗力较差,病原体毒力较弱,炎症呈慢性过程。
二、临床表现
急性盆腔炎
症状:下腹痛伴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触及炎性包块。
慢性盆腔炎
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增多、月经紊乱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
体征:妇科检查时,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子宫旁组织增厚,有压痛,若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在附件区触及囊性肿物。
三、诊断方法
急性盆腔炎
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发现盆腔积液、炎性包块等。
慢性盆腔炎
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有时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相鉴别。B超检查可协助了解盆腔内情况,如有无输卵管积水等,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足量、足疗程应用。
慢性盆腔炎
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中药治疗及抗生素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中药治疗可采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药物。抗生素治疗多为短期应用,在特定情况下(如存在盆腔炎性疾病复发高危因素时)可考虑使用。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
急性盆腔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进而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慢性盆腔炎也会影响生育,增加不孕及异位妊娠的发生几率。在性生活方面,育龄女性应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等高危行为。
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患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复杂。由于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
儿童
儿童患盆腔炎极为罕见,多与生殖道畸形等先天性因素有关。若儿童出现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生殖道异常等情况,一旦确诊,需积极治疗,避免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
总之,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在临床实践中需准确区分,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