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CT表现包括肿瘤形态学表现(多不规则形、有分叶征、边缘有短细毛刺及部分有胸膜凹陷征)、密度特点(多为实性肿块、部分有坏死及少数有钙化)、与支气管关系(可致支气管阻塞及向腔内生长)、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表现(可侵犯胸膜、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可远处转移),且不同人群CT表现有差异,临床需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一、肿瘤的形态学表现
肿块形状:多呈不规则形,边缘常不光滑,可有分叶征,这是因为肿瘤生长不均衡,向不同方向浸润生长速度不一致所致。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约60%-70%的肺鳞癌患者可观察到分叶征,分叶的形成与肿瘤的血管分布、肿瘤细胞的增殖特性等多种因素相关。
边缘特征:多数肺鳞癌边缘可见短细毛刺,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伴有纤维组织反应,使得肿瘤边缘出现毛刺样改变。有文献报道,短细毛刺在肺鳞癌中的检出率较高,约占70%-80%。同时,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状或三角形影,是因为肿瘤组织牵拉胸膜所致,这一征象在肺鳞癌中也较为常见。
二、肿瘤的密度特点
实性成分:肺鳞癌多为实性肿块,密度较均匀,但也有部分病例内部可出现坏死,表现为肿块内低密度区。坏死的形成可能与肿瘤组织生长过快,中心部分血供相对不足有关。据统计,约30%-40%的肺鳞癌会出现内部坏死,坏死区大小不等,小的坏死灶可能在CT上不易被发现,较大的坏死灶则表现为明显的低密度影。
钙化情况:部分肺鳞癌可出现钙化,多为偏心性、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这与肿瘤组织的变性、坏死及钙盐沉积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显示,约10%-15%的肺鳞癌患者可观察到钙化征象。
三、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
支气管阻塞:肺鳞癌常可引起支气管阻塞,表现为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改变。当肿瘤导致支气管部分阻塞时,可出现阻塞性肺炎,表现为相应肺叶或肺段的斑片状模糊影;当阻塞完全时,则出现肺不张,表现为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支气管向肺不张区移位等。例如,发生在肺叶支气管的肺鳞癌,易导致该肺叶不张,CT上可见相应肺叶体积缩小,纵隔向患侧移位等表现。
支气管内表现:部分肺鳞癌可向支气管腔内生长,表现为支气管腔内的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密度影,同时伴有支气管的狭窄或阻塞。
四、肿瘤的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表现
胸膜侵犯:肺鳞癌可侵犯胸膜,表现为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胸膜增厚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胸腔积液量可多可少,少量积液时表现为肋膈角变钝,大量积液时则整个胸腔被液体填充。
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肺鳞癌容易发生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CT上表现为纵隔内或肺门区的结节状或肿块状影,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可因转移情况而异,一般转移淋巴结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可清楚或模糊。
远处转移:若发生远处转移,如脑转移、骨转移等,在CT上也可有所表现。例如脑转移时,可在脑部发现结节状或肿块状病灶;骨转移时,相应骨骼部位可见骨质破坏等改变,但肺CT主要是观察肺部原发肿瘤及肺部相关转移情况,对于骨转移等远处转移的显示相对有限,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明确。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肺鳞癌的CT表现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肿瘤的生长及影像学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长期吸烟的患者,其肺鳞癌的发生风险较高,且CT表现可能更具特征性;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肺鳞癌的CT表现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需要仔细鉴别。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肺鳞癌极为罕见,但如果发生,其CT表现也有别于成人,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的多种因素,结合CT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提高肺鳞癌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