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在定义起源、发病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存在区别,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本身,我国高发、起病隐匿,影像学有特定表现及AFP相关特点,治疗方法多样;继发性肝癌由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而来,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影像学有“牛眼征”等特点,治疗依原发肿瘤情况而定,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起源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本身的上皮组织和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比如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酗酒等因素密切相关。
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原发肿瘤可来源于胃肠道、乳腺、肺癌、胰腺癌等多个部位,通过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或直接浸润等途径转移至肝脏。
二、发病特点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发病年龄多在中年,男性多于女性。HBV感染的患者相对更易患上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如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黄疸等,往往已处于中晚期。
继发性肝癌: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的病史,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部位、肝脏转移瘤的大小和数目等。一般来说,继发性肝癌的症状相对原发性肝癌较为隐匿,原发肿瘤症状可能会先于肝转移癌症状出现,随着肝转移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上腹或肝区闷胀不适或隐痛,晚期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肝区疼痛、黄疸等,但相对原发性肝癌,其进展速度可能因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异。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影像学检查
原发性肝癌: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相对特异性,AFP升高常见于肝癌,但也可见于妊娠、活动性肝病等情况。CT检查可见肝内占位,多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也较高,在T2加权像上多呈高信号等。
继发性肝癌: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多发占位,典型表现为“牛眼征”。CT检查多表现为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多呈“牛进牛出”(相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实验室检查一般AFP正常,若原发肿瘤是胃肠道来源的,可能会有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升高。
四、治疗原则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早期患者有手术指征时首选)、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适用于早期小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放疗、系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肝功能、肿瘤分期等综合评估制定。
继发性肝癌:治疗需根据原发肿瘤的情况和肝脏转移瘤的情况来决定。如果原发肿瘤可切除,同时肝脏转移瘤也可切除,可考虑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同期或分期切除;对于无法切除的继发性肝癌,可根据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选择相应的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也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等局部治疗手段来控制肝转移瘤的进展,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患者,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肝癌,在评估治疗方案时需更谨慎地考虑其肝肾功能、全身状况等,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对于儿童患者,原发性肝癌相对罕见,继发性肝癌多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儿童继发性肝癌的治疗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注重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制定更个体化且兼顾儿童特点的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到生理周期、生育需求(如有)等因素对治疗选择的影响,比如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