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出血常见局部原因有外伤、鼻黏膜干燥、鼻部疾病,全身原因有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包括一般处理(保持镇静、压迫止血)、局部止血(药物止血、填塞止血)、全身治疗(治疗基础疾病、补充维生素等),小儿鼻出血时要特别注意护理,经常鼻出血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小儿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1.局部原因
外伤:小儿活泼好动,容易发生鼻外伤,如挖鼻、碰撞等,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出血。儿童的鼻黏膜相对较薄嫩,受到外力刺激后更易出血。
鼻黏膜干燥:空气干燥、炎热或寒冷、室内空气不流通等环境因素,可使小儿鼻黏膜干燥,鼻黏膜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小儿若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鼻黏膜干燥出血的情况较为常见。
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小儿,因频繁打喷嚏、揉鼻等动作,也容易损伤鼻黏膜引起出血。
2.全身原因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障碍,从而引起鼻出血。这类疾病除了鼻出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贫血等其他表现。例如白血病患儿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同时伴有鼻出血。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小儿若饮食不均衡,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进而引发鼻出血。比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小儿,维生素摄入不足,增加了鼻出血的风险。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鼻腔血管压力升高,引起鼻出血。虽然小儿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导致鼻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倾向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小儿。
二、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1.一般处理
保持镇静:首先要安抚小儿情绪,让其保持镇静,因为紧张、哭闹会加重鼻出血。家长应轻声安慰小儿,使其情绪稳定。
压迫止血:让小儿坐下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儿,家长要协助其正确进行压迫止血的操作。
2.局部止血
药物止血:可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等收缩鼻黏膜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要谨慎,尤其是对于小儿,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和剂型。
填塞止血:对于出血较严重且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止血的小儿,可采用填塞止血法。常用的有凡士林纱条填塞,将纱条填入鼻腔进行填塞压迫止血。但填塞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2-3天,以防引起鼻黏膜坏死等并发症。
3.全身治疗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鼻出血是由全身疾病引起的,如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需要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维生素缺乏的小儿,要调整饮食,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等:对于因维生素缺乏引起鼻出血的小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等。如鼓励小儿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适当补充维生素K含量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
特殊人群方面,小儿鼻出血时要特别注意护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其出血情况,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注意保持小儿居住环境的适宜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在饮食上,要保证小儿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减少因营养缺乏导致鼻出血的风险。如果小儿经常出现鼻出血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