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需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患者体位和术者准备,然后有口内法和口外法等复位手法,复位后要固定、注意饮食并进行康复锻炼,儿童和老年人复位有特殊考虑,儿童复位易但要轻柔及家长协助监督锻炼,老年人复位要谨慎关注生命体征,固定时间长且康复锻炼温和。
一、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准备工作
1.患者体位
对于成人,通常让患者坐在低凳上,头部靠在墙壁或椅子背上,下颌牙合面的位置应低于术者两肘关节连线水平。儿童患者则可由家长抱着坐在怀中,头部保持与成人相同的相对位置。这样的体位有利于术者操作,能使颞下颌关节处于较为松弛的状态,便于复位操作。
2.术者准备
术者应修剪指甲,洗净双手,戴上手套,以保持操作的清洁和安全。同时,要调整好自身的站位和姿势,以便能够稳定、准确地进行复位操作。
二、具体复位手法
1.口内法复位(适用于成人及配合较好的儿童)
术者先将双手拇指用纱布包裹后,伸入患者口腔内,分别放在两侧下颌磨牙的牙合面上,其余手指握住下颌骨体部。然后,拇指适当用力向下按压下颌骨,同时其余手指将颏部缓慢向上抬起,当髁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时,再向后上方推送,使髁突滑入关节窝内。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用力的适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牙齿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和肌肉的特点,用力需更轻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灵活调整力量大小。
2.口外法复位(适用于张口困难或口内法难以复位的情况)
术者站在患者患侧,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患者两侧下颌角前方的咬肌隆起处,其余手指握住下颌骨。然后,拇指用力向下按压,同时其余手指将下颌骨向上端提,使髁突复位。口外法复位时同样要注意力量的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复位后的处理
1.固定
复位成功后,通常需要用颅颌绷带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3周,以限制下颌的过度活动,促进关节周围受损组织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肿胀、疼痛等情况以及固定装置的松紧度,确保固定既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又不会过紧影响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舒适度。
2.饮食注意
复位后患者应进软食,避免大张口,如打哈欠、进食大块食物等。在饮食方面,儿童患者的家长要特别注意为其准备软烂、易咀嚼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防止因患者不自觉的大张口动作导致关节再次脱位。同时,要告知患者及家长避免食用过硬、过黏的食物,以免影响关节的恢复。
3.康复锻炼
复位后可逐渐进行一些简单的颞下颌关节康复锻炼,如轻轻做张闭口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幅度不宜过大。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要在家长的协助和监督下进行,避免患儿因不配合或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锻炼要循序渐进,随着关节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强度。
四、不同人群复位的特殊考虑
1.儿童
儿童下颌关节脱位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相对较松弛,复位相对成人可能更容易,但在复位过程中更要注意轻柔操作。儿童的配合度可能较差,需要家长更好地安抚患儿,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体位。另外,儿童在复位后更要密切观察其关节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可能使其关节恢复速度和成人有所不同,要注意预防再次脱位的发生。
2.老年人
老年人下颌关节脱位可能与关节退变、肌肉力量减弱等因素有关。在复位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复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因操作引起患者出现心血管等方面的不适。复位后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且康复锻炼要更加温和,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逐步进行,防止因过度活动导致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