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包括疱疹性、溃疡性、念珠菌性等类型,各有症状,治疗分局部和全身,儿童中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成人中免疫力正常和低下人群也有相应情况,需根据不同类型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以促进康复并预防复发。
一、口腔炎的症状
(一)疱疹性口腔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部位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疱疹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局部疼痛明显,患儿可表现出烦躁、拒食、流涎等症状,病程约1-2周。
(二)溃疡性口腔炎
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假膜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拭去后局部有出血创面,患儿局部疼痛剧烈,可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三)念珠菌性口腔炎
又称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患儿可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
二、口腔炎的治疗方法
(一)局部治疗
1.疱疹性口腔炎:保持口腔清洁,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清洗口腔,局部涂抹利巴韦林喷剂等抗病毒药物;疼痛明显者,可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2.溃疡性口腔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清洗口腔,然后局部涂抹锡类散、冰硼散等中药制剂,或涂抹金霉素鱼肝油等抗生素软膏,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
3.念珠菌性口腔炎: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然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
(二)全身治疗
1.疱疹性口腔炎: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婴幼儿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
2.溃疡性口腔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需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
3.念珠菌性口腔炎: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
三、不同人群口腔炎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婴幼儿:由于其口腔黏膜娇嫩,易受损伤和感染,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以清洁口腔。对于鹅口疮患儿,母亲的乳头也要保持清洁,每次喂奶前后用温水清洗。儿童在患口腔炎期间,因疼痛拒食,要注意保证营养摄入,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刺激溃疡部位。
2.学龄儿童: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遵医嘱按时用药,家长要监督儿童正确用药,如局部涂抹药物时要注意方法和剂量。
(二)成人
1.免疫力正常人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免疫力。若因局部刺激等因素引起口腔炎,要及时去除刺激因素,如纠正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咬唇、咬颊等),治疗龋齿等口腔疾病。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本身易发生口腔感染,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口腔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口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口腔炎加重引发更严重的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