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的状态,分为原发性(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壮年男性,常因肺尖部胸膜下肺大疱破裂)和继发性(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不同年龄因基础疾病不同继发情况有差异)。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治疗有保守(少量气胸、症状轻时卧床休息、吸氧)、排气(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反复发生气胸等情况)。预防需避免剧烈运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气胸的分类
原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男性,常规胸片检查肺部无显著病变,但可有肺尖部胸膜下肺大疱,多因肺大疱破裂所致。其发生可能与肺组织发育异常、吸烟等因素有关,吸烟会影响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肺大疱形成风险。
继发性气胸:常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等。COPD患者由于气道阻塞,肺泡内压力增高,易导致肺泡破裂;肺结核患者病灶可破坏肺组织,肺癌组织坏死也可能使气道与胸膜腔相通引发气胸。不同年龄层因基础疾病不同,继发气胸的情况有差异,老年人继发于COPD等慢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气胸的症状表现
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一侧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及气胸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瘦高体型人群发生原发性气胸时胸痛可能较为明显。
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多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体量越多,肺被压缩的程度越重,呼吸困难越明显。例如大量气胸时,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端坐位或患侧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不同年龄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因呼吸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呼吸困难表现更突出。
气胸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肺组织压缩的程度、是否有胸腔积气等情况。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小量气胸、局限性气胸或合并肺部其他病变的情况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在不同年龄患者中,CT检查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对于明确气胸诊断有时是必要的。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胸部体格检查,气胸侧胸部隆起,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语颤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通过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气胸的可能性,但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气胸的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20%)、症状较轻的患者。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可促进胸腔内气体吸收,一般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胸部X线,观察气胸是否自行吸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更好地监督其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排气治疗
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少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通过穿刺针将胸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等情况。通过闭式引流装置将胸腔内的气体持续引出,促进肺复张。在儿童护理中,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需要更加精细,要注意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通畅,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生的气胸、肺大疱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等。手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气胸复发的问题,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需要综合评估,儿童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速度与成人有所不同。
气胸的预防
避免剧烈运动:对于有肺大疱等基础病变的人群,应避免剧烈咳嗽、屏气、提重物等剧烈运动,减少肺大疱破裂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需合理安排,儿童应避免过于剧烈的竞技运动等。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COPD、肺结核、肺癌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降低气胸发生的可能性。老年人等基础疾病患者更要重视原发病的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