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在彩超下有特定表现,淋巴结形态改变包括大小明显肿大、长短径比例失常、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且部分有坏死灶;血流信号丰富,多为Ⅱ-Ⅲ级且分布呈周边型或中央型,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的淋巴癌患者在这些彩超表现上有不同特点。
一、淋巴癌在彩超下的一般表现
(一)淋巴结形态改变
1.大小方面
正常淋巴结大小通常有一定范围,而淋巴癌患者的淋巴结往往会明显肿大。一般来说,直径可能会超过1cm,且不同部位的淋巴癌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差异。例如,颈部淋巴癌时,颈部可触及的淋巴结直径可能从正常的0.2-0.5cm左右,迅速增大到1cm以上甚至更大。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淋巴癌患者淋巴结肿大可能进展相对较快,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活跃,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更迅速。对于有既往淋巴瘤病史的患者,复发时淋巴结肿大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增大。
淋巴结的长短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正常淋巴结长短径比例多在2:1左右,而淋巴癌患者的淋巴结长短径比例可能失常,可接近1:1,呈现出近似圆形的形态。
2.形态规则性
淋巴癌的淋巴结形态多不规则。正常淋巴结边缘清晰、光滑,而淋巴癌的淋巴结边缘可能变得模糊,呈现出呈结节状、分叶状等不规则形态。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这一表现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体现,比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淋巴结的形态改变可能在彩超下显示相对不那么典型,但本质上仍会出现不规则形态。
(二)淋巴结内部回声情况
1.回声均匀性
淋巴癌淋巴结内部回声多不均匀。正常淋巴结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而淋巴癌的淋巴结内部可能出现低回声、等回声等多种回声混合的情况。例如,在一些B细胞淋巴瘤中,彩超下可见淋巴结内部有片状低回声区。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淋巴癌,其淋巴结内部回声不均匀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免疫力低下会导致肿瘤细胞更容易增殖并改变淋巴结内部结构。
2.有无坏死等情况
部分淋巴癌淋巴结内部可出现坏死灶,表现为无回声区。在彩超下可看到淋巴结内部有边界不清的无回声区域。对于儿童淋巴癌患者,由于儿童身体对肿瘤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坏死灶的显示可能在彩超下有其特点,比如儿童的血液循环相对丰富,坏死灶周围的血流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能观察到坏死的无回声表现。有淋巴瘤病史的患者复发时,淋巴结内部坏死的情况可能较初发时更易出现,因为肿瘤细胞增殖更快,更容易导致组织坏死。
二、淋巴癌彩超下的血流特点
(一)血流信号丰富程度
1.血流信号分级
淋巴癌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多较丰富,可达到Ⅱ-Ⅲ级血流信号。正常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多为Ⅰ级。从年龄来看,青少年淋巴癌患者由于身体代谢旺盛,肿瘤生长迅速,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可能相对更高。对于女性淋巴癌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一般对淋巴结内血流信号的显示影响不大,但如果在经期进行彩超检查,可能需要注意与生理因素导致的血流变化区分。有淋巴瘤病史的患者,复发时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往往比稳定期更丰富,这是因为肿瘤复发时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来支持肿瘤细胞的生长。
2.血流分布特点
血流分布多呈周边型或中央型分布。周边型血流分布是指血流主要集中在淋巴结的边缘,中央型则是血流分布在淋巴结的中心区域。不同类型的淋巴癌血流分布可能有所差异,例如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在血流分布上可能有一定的不同特点。在儿童淋巴癌中,血流分布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血管发育和成人有差异,所以血流分布的具体表现可能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综合判断。有淋巴瘤病史的患者,再次复发时血流分布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需要医生仔细辨别与之前检查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