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烟熏腌制食品、缺乏蔬果摄入会增加风险,遗传因素中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与基因有关,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有癌变可能,吸烟饮酒会提升风险,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男性患癌风险高于女性。
不良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损伤胃黏膜,高盐饮食会使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功能下降,增加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同时高盐环境可能直接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有研究发现,高盐地区居民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低盐地区。
烟熏、腌制食品:烟熏和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食用这类食品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例如,经常食用烟熏腊肉等腌制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生几率较一般人群高。
缺乏新鲜蔬果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断亚硝胺的形成,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长期缺乏新鲜蔬果摄入,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等,都可能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尤其是有遗传性胃癌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家族,其亲属患胃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研究发现,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是由CDH1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个体一生中患胃癌的风险可高达70%-80%。
胃部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的慢性胃部疾病,它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胃黏膜上皮容易发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发展为胃癌。例如,长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约有1%-5%的概率发展为胃癌。
胃溃疡:虽然胃溃疡本身不一定直接导致胃癌,但经久不愈的胃溃疡有癌变的可能。胃溃疡部位的胃黏膜在慢性炎症刺激下,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增加癌变的几率。一般认为,胃溃疡癌变率约为1%左右,但对于长期不愈合的胃溃疡需要高度警惕。
胃息肉:胃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腺瘤性息肉的上皮细胞存在异常增生,随着息肉增大,癌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吸烟与饮酒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亚硝胺等,吸烟时这些致癌物质会通过口腔进入胃部,直接损伤胃黏膜,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干扰胃部正常的生理代谢,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50%左右。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反复的胃黏膜损伤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同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能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量超过50g(相当于50度白酒1两)的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人群。
年龄与性别
年龄: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对各种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患胃癌的几率相对较高。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胃癌的风险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男性吸烟、饮酒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男性接触一些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机会可能更多等,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