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吸衰竭起病急骤,由突发因素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有相应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特点,治疗需迅速纠正缺氧等;慢性呼吸衰竭多由支气管-肺疾病等引起,起病隐匿,有其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特点及治疗原则,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特殊情况。
慢性呼吸衰竭:多由支气管-肺疾病引起,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也可见于胸廓和神经肌肉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等。起病隐匿,病程较长,有长期慢性疾病的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有多年的咳嗽、咳痰、喘息病史。
发病机制
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突发的因素导致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急剧恶化。例如,严重肺感染时,肺部炎症导致肺泡渗出增加、气道内分泌物增多,引起通气功能障碍;急性气道阻塞可使气体无法正常进出肺部,直接影响通气。
慢性呼吸衰竭:多是在原有肺部慢性病变的基础上,呼吸功能逐渐减退。随着病情进展,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来维持气体交换,但最终代偿失调。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的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同时伴有换气功能障碍,机体长期处于低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状态,逐渐出现呼吸功能的失代偿。
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早期可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还可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躁动、昏迷等,同时可出现循环系统的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等。
慢性呼吸衰竭:在原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现。患者常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活动后气短,逐渐加重至休息时也感气短,同时可有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的头痛、多汗、昼睡夜醒等表现。
血气分析特点
急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单纯低氧血症,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或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PaO<60mmHg,同时PaCO>50mmHg)。
慢性呼吸衰竭:多为Ⅱ型呼吸衰竭,由于患者长期存在肺部病变,机体有一定的代偿,在缓解期PaCO可处于正常范围,但在急性加重期可出现PaCO升高。
治疗原则
急性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是迅速纠正缺氧,改善通气,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机械通气等措施来改善通气功能,同时给予氧疗等支持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在稳定期主要是防治基础疾病的进展,提高机体的呼吸功能,如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在急性加重期,除了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外,还需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根据病情可选用机械通气等治疗手段。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肺部感染(如肺炎)等引起。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相对较少见,若存在,多与先天性的肺部发育异常等有关。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在氧疗时要注意氧浓度的精确控制,避免高浓度氧导致氧中毒等。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长期的呼吸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呼吸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呼吸衰竭常因多种基础疾病叠加引起,如老年人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功能不全,在肺部感染等诱因下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老年人慢性呼吸衰竭多由长期的慢性肺部疾病发展而来,老年人的呼吸功能储备差,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氧疗时要缓慢调整氧浓度,避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