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与抽动症在核心表现、发病机制、发病年龄与性别、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后情况等方面均有差异。多动症核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致病因,多起病于学龄前期且男多女少,依DSM-5诊断,综合干预,部分青春期后缓解但仍有影响;抽动症是神经精神障碍,表现为肌肉抽动等,遗传等致病因,发病2-15岁男多女少,依ICD-11诊断,轻时心理支持,重时药物等治疗,多数青春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预后较好。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通常首发于面部,如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摇头、甩头、仰头等,随后可能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等部位,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发声抽动,发出清嗓子、咳嗽、哼声、吼叫声、秽语等声音。
发病机制差异
多动症: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度约为75%-90%,同时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也是重要因素,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调节;此外,孕期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生期因素以及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也可能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抽动症: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抽动症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抽动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神经生化方面,与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家庭不和谐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
多动症:多起病于学龄前期,多数患儿在4-6岁时就可表现出症状,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比例约为(4-9):1。
抽动症:发病年龄通常在2-15岁之间,多见于4-12岁的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男女比例约为(3-4):1。
诊断标准不同
多动症: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需要有持续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社会、学业或职业功能,并且症状在多个场合出现(如家庭、学校、社交场所等),同时症状在12岁前出现,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等。
抽动症:根据国际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如《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诊断主要基于典型的抽动症状表现,包括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抽动症状具有不自主性、突然性、快速性、重复性、非节律性等特点,病程超过1年,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等。
治疗原则区别
多动症:治疗强调综合干预,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长培训、学校干预等,帮助患儿改善注意力、控制行为冲动;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儿,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调整。
抽动症:轻度抽动症可能仅需心理支持治疗,帮助患儿减轻压力、放松心情;对于症状较明显影响生活学习的患儿,可使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硫必利、氟哌啶醇等),但这类药物可能有一定副作用,需密切监测患儿反应;此外,还可结合行为治疗等方法,帮助患儿减少抽动症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预后情况有别
多动症: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部分患儿症状可在青春期后逐渐缓解,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可能持续存在症状,影响学业、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未经治疗的多动症患儿成年后可能出现学业困难、工作效率低下、婚姻和家庭问题等。
抽动症:大多数抽动症患儿的症状在青春期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预后较好;但少数患儿的抽动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甚至影响社交、职业功能等,不过总体来说,多数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和干预后预后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