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月经改变(经量增多、周期紊乱)、阴道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及异常白带)、腹部包块、压迫症状(压迫膀胱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致便秘)、贫血相关表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不孕或流产,不同年龄女性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无直接证据致其表现但健康生活方式有益,有相关病史者表现有延续性需密切监测。
经量增多:是子宫黏膜下肌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使肿瘤附近的静脉受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例如,有研究显示约2/3的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患者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有的甚至会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
月经周期紊乱: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节律性收缩,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不规则等。比如,原本月经周期为28-30天的女性,可能会出现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或者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等情况。
阴道分泌物异常
白带增多:子宫黏膜下肌瘤可使宫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加,同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若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坏死时,还可产生血性或脓血性、有异味的白带。例如,患者白带量较平时明显增多,呈稀薄水样或伴有脓性,且可能伴有臭味。
腹部包块
可触及包块:当黏膜下肌瘤较大时,患者可于下腹部触及包块。尤其是浆膜下肌瘤向子宫表面突出并向腹腔内生长时,患者自己可在下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包块,尤其在清晨膀胱充盈时,包块更易被触及。
压迫症状
压迫膀胱:子宫前壁的黏膜下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较大的肌瘤可能会使膀胱受压变形,导致患者频繁产生尿意,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
压迫直肠:子宫后壁的黏膜下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等症状。肌瘤较大时会对直肠造成挤压,使患者排便困难,出现大便干结、排便不尽感等情况。
贫血相关表现
面色苍白: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患者出现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面色会变得苍白,缺乏血色。这是因为长期的失血使得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
乏力、头晕:由于贫血,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会出现气喘、心悸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在站立或改变体位时,头晕可能会加重。例如,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如步行一段距离后就会感觉疲惫不堪,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时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
不孕或流产
不孕:黏膜下肌瘤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肌瘤改变了宫腔的形态,使得受精卵难以在正常的宫腔环境中着床发育。有研究表明,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不孕发生率相对较高,大约有25%-40%的患者可能因为黏膜下肌瘤而出现不孕的情况。
流产:黏膜下肌瘤患者妊娠后,由于肌瘤影响了子宫的正常环境,容易发生流产。肌瘤的存在可能导致子宫肌层收缩不协调,或者影响胎盘的正常着床和发育,从而增加流产的风险。例如,在妊娠早期,由于肌瘤的干扰,胚胎难以稳定着床,进而引发流产。
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不孕、流产等对生育的影响;而接近绝经期的女性可能更侧重于月经改变及由此导致的贫血等问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平衡,间接影响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表现,但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是导致其临床表现的直接原因,不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体健康包括肌瘤相关症状的改善是有帮助的。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的女性,其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会有一定的延续性,且病情可能会随着肌瘤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需要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