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气胸包括开放性气胸和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是外界空气经胸壁伤口等自由进出胸膜腔,有纵隔扑动等表现,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闭合性气胸是胸壁伤口闭合,病理生理改变较轻,不同人群也有相应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开放性气胸
1.定义及形成机制
开放性气胸是指外界空气可经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处,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外伤性因素中,当胸部受到锐器伤(如刀刺伤)或火器伤等,导致胸壁有创口与胸膜腔相通时,就会形成开放性气胸。例如,胸部被尖锐物体穿透,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通过伤口在吸气和呼气时自由进出胸腔。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这种纵隔随呼吸而左右摆动的情况称为纵隔扑动,可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
患者会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同时,伤口处可听到空气进出胸膜腔的声音(吸吮样声音)。查体可见伤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等。
3.相关人群及应对
不同年龄:儿童若发生外伤性开放性气胸,由于其胸廓弹性较好等特点,可能表现相对隐匿,但呼吸困难等症状仍会存在。需要尽快采取急救措施,如立即用无菌敷料封闭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转运和治疗。因为儿童的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弱,纵隔扑动等情况可能对其循环和呼吸功能产生更迅速的严重影响。
不同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于外伤性开放性气胸的发生机制和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无明显差异,但在护理和康复过程中,需根据不同性别的心理特点等进行个性化关怀。例如,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胸部外观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心理疏导,解释治疗措施对预后和外观的影响等。
有基础病史者:对于本身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发生外伤性开放性气胸时,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因为其原本的肺部功能就存在一定障碍,再加上开放性气胸导致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会进一步加重肺部缺氧和心功能受损等情况。治疗时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在处理气胸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
二、闭合性气胸
1.定义及形成机制
闭合性气胸是指胸壁伤口已经闭合,外界空气不再继续进出胸膜腔。外伤性因素中,多因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空气进入胸膜腔,但伤口迅速闭合,从而形成闭合性气胸。例如,肋骨骨折后,骨折端损伤肺组织,气体进入胸腔,但由于周围软组织等很快将伤口封闭,空气不再持续进入。
其病理生理改变相对开放性气胸较轻,胸膜腔内压力虽升高,但纵隔移位不明显或程度较轻。
2.临床表现
气胸量较少时,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胸闷、胸痛。气胸量较多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查体可见伤侧胸廓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等。
3.相关人群及应对
不同年龄:老年患者发生闭合性气胸时,由于其肺组织弹性下降等因素,可能对气胸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即使气胸量不多,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气胸量的多少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少量气胸可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而较多气胸则可能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等。
不同性别:护理时同样要考虑性别差异,比如男性患者可能在受伤后更关注自身的活动能力等,女性患者可能对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更为在意,都需要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和沟通。
有基础病史者: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闭合性气胸可能会诱发心血管事件。因为气胸导致的缺氧等情况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在治疗气胸的同时,要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如监测心电图、血压等指标,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心血管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