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特定临床表现,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夏秋季高发,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病毒学检查,需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鉴别,综合多方面情况可准确判断,怀疑应及时就医。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发热常为手足口病的首发症状,且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1-2天。不同年龄患儿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易波动,而年长儿发热相对较稳定。
2.口腔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处,有时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及咽部。患儿会感到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对于婴幼儿来说,口腔疼痛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因为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口腔不适,只能通过异常的情绪和行为来体现。
3.手部、足部、臀部皮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皮疹通常呈离心性分布,即主要分布在肢体末端,如手指、手掌、足底、足跟等部位,臀部也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患儿皮疹分布可能有不同特点,婴幼儿皮疹相对更易出现在臀部等部位,年长儿手、足部皮疹可能更明显。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年龄: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婴幼儿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且自身免疫防御能力不足,所以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2.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肠道病毒的生存和传播;秋季也有一定的发病风险。在流行季节,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出现聚集性病例。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重时可升高。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多。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大致情况,但不能单纯依靠血常规确诊手足口病,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血常规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由于自身生理特点,血常规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
2.病毒学检查:
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儿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中的肠道病毒核酸,是确诊手足口病的重要依据。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感染肠道病毒以及具体是哪种肠道病毒。不同年龄段患儿标本采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婴幼儿采集粪便标本相对较易,而年长儿咽拭子采集更方便。
病毒分离:从患儿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肠道病毒,可明确病原,但病毒分离技术要求较高,耗时较长,一般在科研等特殊情况下使用,临床常规诊断中较少采用。
四、鉴别诊断
1.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溃疡,但皮疹主要分布在口腔后部,如咽峡部、软腭等,手足部一般无皮疹。而手足口病除口腔症状外,手足部有特征性皮疹。对于两者的鉴别,需要仔细观察患儿皮疹的分布部位等情况。不同年龄患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可能与手足口病有所不同,年长儿可能症状相对更典型,婴幼儿可能容易混淆,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2.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先见于躯干和头部,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而手足口病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臀部,且疱疹特征与水痘不同,手足口病疱疹内液体较少,周围有炎性红晕等。不同年龄患儿水痘的皮疹表现也有差异,婴幼儿水痘皮疹可能不典型,需要注意与手足口病鉴别。
通过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情况,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手足口病。如果怀疑孩子患有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