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病毒检查包括标本采集(咽拭子、粪便、疱疹液等采集及注意事项)、实验室检测方法(核酸检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反转录PCR、病毒分离培养)以及不同人群(儿童、成人、特殊病史人群)检查注意事项,标本采集要规范,检测方法各有特点,不同人群检查需注意相应事项以保障检测顺利及结果准确。
一、标本采集
手足口病病毒检查通常需要采集标本,常见的标本类型有咽拭子、粪便、疱疹液等。对于咽拭子标本采集,要让患者仰头,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将拭子轻柔地擦拭咽后壁及双侧扁桃体部位,注意避免触及其他部位,采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以获取有效的病毒样本。对于粪便标本采集,要收集新鲜的粪便,量约3-5克左右,妥善保存并及时送检。对于疱疹液标本采集,需用无菌棉签蘸取疱疹内的液体。
二、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核酸检测
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这是目前检测手足口病病毒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荧光信号的累积来实时监测PCR扩增反应中特异性产物的生成量。通过设计针对手足口病病毒特定核酸序列的引物和探针,若样本中存在手足口病病毒的核酸,就会在PCR反应中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从而发出荧光信号,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定量检测病毒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手足口病病毒,而且可以区分不同型别的手足口病病毒,如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等。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可以应用,对于儿童来说,操作相对简便,能较快得到检测结果。
2.反转录PCR(RT-PCR)
先将样本中的RNA反转录成cDNA,然后再进行PCR扩增。对于以RNA为遗传物质的手足口病病毒,RT-PCR能够有效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其检测过程相对核酸检测稍复杂,但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检测手足口病病毒时也被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一些RNA病毒含量较低的样本检测。
(二)病毒分离培养
将采集到的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基中,如Vero细胞、RD细胞等,在合适的温度(一般为37℃左右)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细胞是否出现病变效应(CPE)。如果细胞出现典型的病变,再通过进一步的鉴定方法,如免疫荧光染色、核酸检测等确认是否为手足口病病毒。病毒分离培养虽然耗时较长,通常需要2-7天甚至更长时间,但它是确定手足口病病毒的金标准,能够明确病毒的型别等信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者需要进行病毒学研究时,会采用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不过,该方法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生物安全设施和技术人员操作。
三、不同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在进行手足口病病毒检查时,由于其配合度可能较差,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耐心和轻柔。例如在采集咽拭子时,要避免强行操作导致儿童呕吐等不适。对于粪便标本采集,要注意收集合适量的粪便,防止标本量不足影响检测结果。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因恐惧产生的不配合行为,确保标本采集顺利进行。
(二)成人
成人在检查时相对配合度较高,但也需要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在采集咽拭子时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保证采集到有效的标本。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成人,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进行实验室检测时要考虑到其免疫状态可能对病毒检测结果的影响,必要时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慢性疾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进行手足口病病毒检查时,要详细告知医生病史情况。因为特殊病史可能会影响病毒的检测结果或者临床症状的表现。例如,免疫缺陷患者可能病毒载量较低,导致核酸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的情况,此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也会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病史因素,以更准确地诊断手足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