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分为疱疹性、溃疡性、念珠菌性等不同类型,有相应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局部及全身用药),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特殊人群口腔炎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注重口腔卫生与营养,成人要治基础病、避不良习惯,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评估。
一、口腔炎的症状
口腔炎是口腔黏膜的炎症,不同类型的口腔炎症状有所差异。例如疱疹性口腔炎,多见于1-3岁儿童,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部位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绕以红晕,患儿会因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烦躁等表现;溃疡性口腔炎多见于婴幼儿,常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假膜呈灰白色或黄色,易拭去,遗留溢血的创面,患儿可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念珠菌性口腔炎又称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儿和免疫缺陷者,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但严重时可累及食管、气管等,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口腔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对于婴幼儿,要做好口腔护理,如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对于疱疹性口腔炎和溃疡性口腔炎,可局部涂抹锡类散、冰硼散等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氯己定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感染。
念珠菌性口腔炎可局部应用制霉菌素,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内容物漏出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擦口腔。
2.全身用药
对于病情较重、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的患儿,如溃疡性口腔炎有细菌感染时,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例如,对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于念珠菌性口腔炎病情严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口服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尤其要注意儿童的肝肾功能影响。
三、不同人群口腔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口腔炎多与感染、口腔卫生不良、机体抵抗力低等因素有关。在护理儿童口腔炎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避免儿童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等药物。对于婴幼儿,要避免其含着乳头或奶瓶入睡,防止口腔内残留奶液滋生细菌。儿童患口腔炎时,由于疼痛可能拒食,家长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果汁等,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
(二)成人
成人口腔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局部刺激、全身疾病等因素有关。例如,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成人,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并发口腔炎。成人在治疗口腔炎时,除了局部和全身用药外,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血糖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三)特殊人群
对于免疫缺陷者发生的口腔炎,治疗时要更加谨慎,用药需严格评估风险和收益。例如艾滋病患者发生口腔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免疫状态和其他并发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发生口腔炎时,由于其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刺激,在治疗时要注意局部用药的温和性,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全身营养状况和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