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是宫颈上皮内瘤变严重状态,病变细胞占上皮全层、核异常等但未突破基底膜,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性行为、吸烟)、病史有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或有分泌物增多等,诊断靠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治疗预后好,延误可发展为浸润癌,特殊情况如妊娠期需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
宫颈原位癌又称子宫颈上皮内癌,是指病变细胞几乎或全部占据上皮全层,细胞核异常增大,核质比例显著增大,核型不规则,染色较深,核分裂相增多,上皮极性消失,但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一种宫颈上皮内瘤变严重状态。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女性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在生育年龄女性相对有一定发病可能,而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发病机制与年龄相关的宫颈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等有关。
生活方式: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会增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原位癌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有研究表明,性生活开始年龄小于16岁者,宫颈原位癌发病风险较性生活开始年龄大于20岁者明显升高。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宫颈原位癌的发病几率。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对宫颈局部细胞的影响。
病史: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史的女性,发展为宫颈原位癌的风险较高。另外,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对HPV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也更容易发生宫颈原位癌。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宫颈原位癌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少量血丝,尤其是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接触性出血,但这种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年轻女性可能因月经紊乱等表现被误判,而绝经后女性若出现上述症状更应提高警惕。
体征:妇科检查时肉眼观察宫颈可能无明显异常改变,或仅见宫颈光滑,与正常宫颈外观相似,这也是容易漏诊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女性需要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等进一步排查。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常细胞提示可能存在宫颈病变,如巴氏涂片等,但该方法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HPV检测: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原位癌密切相关,若高危型HPV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上皮的变化,若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可在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宫颈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突破基底膜等情况来明确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相关
治疗:对于宫颈原位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如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激光锥切等),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可能会尽量保留子宫等生育功能;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预后:宫颈原位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治愈率较高,一般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病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预后则会变差。不同个体的预后还与治疗是否彻底、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身体状况较好、治疗彻底的患者预后往往优于身体状况差、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同时,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宫颈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发现的宫颈原位癌,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以及孕妇的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