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又发烧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表现为不同腹泻及发热情况,诊断通过病史、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治疗要调整饮食、补水和腹部护理,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有基础病小儿需特殊关注,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避免腹部受凉和接触感染源。
一、病因分析
小儿腹泻又发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因素较为常见,如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可导致腹泻伴发热;细菌感染也可引发,如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出现腹泻、发热症状。此外,非感染因素也可能导致,比如饮食不当,小儿食用过多生冷、不洁食物,或饮食结构突然改变等,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若同时合并感染可能伴有发热;腹部受凉也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部分小儿可能因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等而出现发热。
二、临床表现特点
腹泻表现:小儿腹泻的次数、大便性状等有不同表现。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较多;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
发热表现:发热程度可因人而异,有的小儿可能是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有的可能是中热或高热,体温超过38.5℃甚至更高。发热持续时间也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持续1-3天左右,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若不积极治疗可能持续数天。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小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腹泻开始时间、频率、大便性状,发热出现时间、体温情况,有无饮食不洁史、接触感染患者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小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查看小儿精神状态,腹部有无压痛、腹胀等情况,观察皮肤黏膜是否干燥等脱水表现。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帮助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例如,细菌感染时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等。
血常规: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等。
病原学检查: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可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等特定病原体感染。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调整饮食:对于腹泻的小儿,应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母乳喂养的小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要注意饮食;人工喂养的小儿可适当稀释奶粉等。
补充水分:预防和纠正脱水是关键。鼓励小儿多饮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若小儿出现脱水表现,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可考虑口服补液盐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脱水时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腹部护理:注意小儿腹部保暖,可使用肚兜等保护腹部,避免腹部再次受凉加重腹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在护理时要更加精细,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次数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精神萎靡、持续高热、频繁腹泻等,应及时就医。同时,婴幼儿用药需格外谨慎,非必要情况下不轻易使用药物,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婴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有基础病史的小儿:若小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出现腹泻又发烧时,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发热可能会加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的心脏负担,腹泻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哮喘小儿的病情等。此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腹泻发烧的同时,也要兼顾基础疾病的相关处理。
六、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小儿的食物新鲜、清洁,水果要洗净去皮后再给小儿食用,奶瓶、餐具等要定期消毒。
合理喂养:按照小儿的年龄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当。
避免腹部受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夜间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
避免接触感染源: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有腹泻、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